工業制造業“光盤行動”,不僅要解決部分淘汰設備再制造問題,也要關注在役設備的再制造,以提升使用壽命,降低故障率,減少能效浪費。高金吉院士說,我國工業企業尚存大量低效運行、故障頻發的機械裝備,這些裝備在流程生產仍發揮重要作用,不可能同時大量報廢。
“工業光盤”關鍵是抓住再制造產業機遇
對于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中國而言,再制造不僅關系循環經濟,而且密切聯系著節能減排、擴大內需,應加以高度重視。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馬靜認為,再制造是專業化、批量化、規模化修復的生產過程,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美國也將其作為戰略性產業,我國不能放過這一產業機會。
作為中國再制造產業重鎮--上海臨港集團董事長劉家平說,目前全球再制造產業年均增速10%左右,到2015年產業規模將達到2500億元。美國是再制造產業最發達的國家,擁有專業化再制造企業近10萬家,占全球再制造產業規模的70%。我國再制造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據測算全國役齡10年以上的傳統舊機床超過200萬臺,80%的在役機械超過保證期,廢汽車約500萬輛,若將其中10%進行再制造,產值規模將超過千億元,潛力十分巨大。
機遇與挑戰并存,是當前我國再制造產業面臨的突出特點。徐濱士院士指出,我國再制造發展仍面臨三項重大挑戰:一是舊件再制造率偏低,造成了大量的資源、能源消耗;二是關鍵技術集中在發動機再制造,難以馬上擴張向各個再制造行業;三是系統完善的再制造標準體系尚未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