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已經在全球制造業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一直以來,卻不能擺脫“低端”的標簽。隨著勞動力、原材料、能源成本飛漲,以及招工難等現實問題的凸顯,“中國制造”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利用自動化和信息化手段改進制造過程、尋求產業升級已經成為了中國制造從業者們的普遍共識。
在傳統的制造執行系統中,任務單、崗位指導書都是通過人工下達的,機械裝備由人工操作,生產情況統計也要人工輸入匯總。不但需要的工人多,而且生產效率不高,容易出現錯誤。在陳冰冰博士看來,未來,傳統的制造企業都將向“智慧工廠”轉型,用自動化和機械設備代替人工,加工制造過程完全靠設備完成,這些設備還可以互聯,人員、材料、設備、成品半成品實現管控一體化。
那么要實現智慧工廠,我國制造業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第一步:生產信息化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制造業的中心,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強國。因此,國家確定了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國策,推動制造企業實施制造業信息化。
制造業信息化將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制造技術相結合,可以改善制造企業的經營、管理、產品開發和生產等各個環節,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企業的創新能力,降低消耗,帶動產品設計方法和設計工具的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制造技術的創新以及企業間協作關系的創新,從而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和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生產過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裝備的數控化以及咨詢服務的網絡化,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我國近日公布的《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提升軟件業支撐服務水平。加強智能終端、智能語音、信息安全等關鍵軟件的開發應用,加快安全可信關鍵應用系統推廣。面向企業信息化需求,突破核心業務信息系統、大型應用系統等的關鍵技術,開發基于開放標準的嵌入式軟件和應用軟件,加快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執行管理系統(MES)等工業軟件產業化。加強工業控制系統軟件開發和安全應用。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提升綜合集成應用和業務協同創新水平,促進制造業服務化。大力支持軟件應用商店、軟件即服務(SaaS)等服務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