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于氫燃料和燃料電池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視。2002年10月,歐盟成立了“氫燃料和燃料電池技術”高級研究小組。早在2003年,歐盟委員會就制定了“歐盟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路線圖”。
世界各國對于氫能的開發利用都投入巨大。在去年5月舉辦的第18屆世界氫能大會開幕式上,美國能源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部負責人稱,美國2011年財政年度中氫能開發的預算為2.56億美元。包括燃料電池系統,氫燃料,氫能技術研發,氫安全、法規、標準等多項與氫能有關的項目。數據顯示,包括德國、法國、英國在內的8個歐洲國家對氫能的累計投資為:2005年為5.3億歐元,2015~2020年可達26.11億歐元,2020~2025年可達143.2億歐元,2025~2030年可達592.1億歐元(其中制氫投資約占50%,加氫站投資約占20%)。
我國氫能發展面臨諸多瓶頸
我國在氫能領域的研究和開發起步其實不晚,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當時為發展航天事業,我國對作為火箭燃料液氫的生產、氫燃料電池的研制與開發進行了大量工作。氫能技術曾一度被列入《科技發展“十五”計劃和2015年遠景規劃(能源領域)》,氫能和燃料電池的科學研究也得到了進一步支持。李青介紹說,在之前的基礎課題(“973”計劃)和應用性研究(“863”計劃)方面,國家對于氫能非常重視。科技部“863”項目“十一五”期間的氫能專題系統研究在2008年有不同程度的進展。同年,第十七屆世界氫能大會授予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2008年度格羅夫(Grave)獎,以表彰其在推動燃料電池汽車方面的貢獻。
“十一五”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的“863”計劃公布以后,商務部計劃在氫能源汽車研發方面,對國內企業提供數十億元的資金支持。由此,國內多家汽車企業開始著手開發氫能源技術。
但是,一個事件明顯拖住了氫能發展的腳步。2007年3月,一封《開發車用動力技術、盡快減輕交通能源壓力的建議》,由26位國內外傳統發動機專家寫成并聯合簽名,送至相關部門。
“氫燃料電池汽車未來的前景,還存在很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如果氫燃料汽車研究到最后,發現需要走別的技術途徑,這就使大規模投資的氫燃料汽車前功盡棄。”26名專家提醒,如果中國盲目跟從部分跨國公司的步伐,將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完全“押寶”在氫能源汽車的研發上,很可能給作為支柱產業的中國汽車工業帶來巨大的傷害。
“不同專家觀點的分歧讓中國政府部門在發展氫能方面顯得猶豫不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氫能學會常務理事毛宗強說。
這種搖擺態度也體現在了氫能標準的制定上。據悉,國外有關氫能技術規范和標準方面的活動十分活躍,發達國家的標準體系已日趨完善,并有諸多介入氫能的標準組織。2008年,我國也相繼成立了“全國氫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全國燃料電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陸續制定了十幾個相關標準。“但這兩年不行了”,同時身為全國氫能標準化委員會副主任的毛宗強表示,“前幾年每年差不多國標委會給幾個(制定氫能相關標準)指標,但是這兩年一個指標都沒有。”
標準的缺失對氫能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毛宗強透露,因為缺乏標準,上海的一個加氫站在建成一年后還不能完成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