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埋怨用地指標少,不增加指標,不占用耕地,照樣能實現科學發展。節約集約用地,是篇大文章。”這是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區委書記李勝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一席話。
素有“齊魯首邑”之稱的歷城區,是濟南最大的市轄區。作為山東省省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增長極”,歷城區在濟南城市發展戰略布局中,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樞紐作用。由于地處城鄉接合部,歷城區是泉城東擴和企業投資的首選之地,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曾一度面臨企業“排隊等地”、政府“等地招商”的窘境。
為破解土地供應難題,拓展發展空間,近年來,歷城區委、區政府按照“控制總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總體思路,堅持節約用地、科學管地,通過積極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集中發展、內涵挖潛、良性循環”的節地挖潛“歷城模式”。自2005年以來,這個區每年節約用地指標10%以上,工業用地投入強度由平均每畝100萬元提高到目前的300萬元。今年以來,區級財政始終保持30%以上的增長,在濟南市名列前茅。
整合資源:居住向城鎮集中,城中村改造 “騰”地
濟南市國土資源局歷城區分局局長宮承義說,近年來,歷城區環繞濟南市中心城區,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郊多數行政村變身為典型的城中村。這些農村建設用地利用率不高,大有潛力可挖。針對這一現實,區委書記李勝利在三級干部大會上提出,要提高全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切實把舊城改造和新農村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加力推進。為此,區政府先后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和舊城改造指揮部,并多方籌措資金,推進舊城村改造。
新農村建設尊重民意、量力而行,注重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基礎上搞好總體策劃方案,以保證合法性和可行性。目前,歷城區已完成郭店鎮胥家等4村整合、港溝鎮大官4村整合,王舍人辦事處5村整合、周靳郭3村整合正在實施。通過這些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項目,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盤活集體建設用地7000余畝,為農村和農業發展拓展了空間。
區舊城改造指揮部副指揮長程公遠告訴記者,自2008年以來,歷城區將以城中村改造、盤活閑置地、提高低效地利用效率為重點的舊城改造,列入區政府重點工作,為城市發展拓展空間。在此基礎上,區委、區政府將其作為“振興歷城經濟的根本點、激活歷城經濟的切入點”來抓,確定了二環東路發展隆起帶的定位,即以二環東路為主軸,輻射兩側及周邊區域,建設以倉儲物流、高端商務、房地產業、總部基地、金融證券、科研信息為主要產業聚集發展的經濟隆起帶,力爭用3~5年時間將其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動脈、景觀新走廊、發展隆起帶”。
通過舊城改造和土地資源整合,目前濟南市二環東路兩側共騰出40余片、6000余畝待開發改造地塊, 其中1030畝土地已開工建設或完成土地公開出讓。今年,歷城區又確定舊城改造項目24個,通過“拆、建、引”并舉,在妥善安置拆遷居民的前提下,拆除6層以下低舊危房,通過商業開發、住宅改造,將區域容積率提升3倍,城市長高變靚了,城市的土地承載力、土地利用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制約發展的土地“瓶頸”得以有效緩解。
同時,歷城區通過實施“大商貿、大總部”戰略,將區內商業、工業集中發展,推進商業一條街建設,總部基地、產業園區也漸成氣候,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進一步提升。記者在采訪中看到,花園路商業街商賈云集,貿易發達;二環東路以嘉恒大廈、發展大廈、東環國際廣場為主體,一批大體量、高檔次的寫字樓相繼落成,成為濟南市新的財富基地。
深度挖潛:引導并鼓勵企業“零增長”技改,向空間和存量要地
歷城區國土資源部門通過加強規劃和引導,制定配套政策,鼓勵企業在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中節約集約利用用地,做到土地高效利用、土地循環利用、土地緊湊利用、土地適當混合利用和土地適度利用,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
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地處城鄉結合部,在兩難選擇中,濟鋼確立了“創新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集約經營,縮短工藝流程,減少土地占用,突破瓶頸制約”的節約用地新思路,實施了“四化兩新”(裝備大型化、流程緊湊化、物流快捷化和總圖布置立體化,用新技術“置換”土地、用新工藝節省土地)的節地措施,同時對周邊土地資源進行整合,騰出建設用地554畝,為企業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素有“齊魯首邑”之稱的歷城區,是濟南最大的市轄區。作為山東省省會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增長極”,歷城區在濟南城市發展戰略布局中,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樞紐作用。由于地處城鄉接合部,歷城區是泉城東擴和企業投資的首選之地,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曾一度面臨企業“排隊等地”、政府“等地招商”的窘境。
為破解土地供應難題,拓展發展空間,近年來,歷城區委、區政府按照“控制總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總體思路,堅持節約用地、科學管地,通過積極探索和實踐,初步形成了“集中發展、內涵挖潛、良性循環”的節地挖潛“歷城模式”。自2005年以來,這個區每年節約用地指標10%以上,工業用地投入強度由平均每畝100萬元提高到目前的300萬元。今年以來,區級財政始終保持30%以上的增長,在濟南市名列前茅。
整合資源:居住向城鎮集中,城中村改造 “騰”地
濟南市國土資源局歷城區分局局長宮承義說,近年來,歷城區環繞濟南市中心城區,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城郊多數行政村變身為典型的城中村。這些農村建設用地利用率不高,大有潛力可挖。針對這一現實,區委書記李勝利在三級干部大會上提出,要提高全區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切實把舊城改造和新農村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加力推進。為此,區政府先后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和舊城改造指揮部,并多方籌措資金,推進舊城村改造。
新農村建設尊重民意、量力而行,注重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基礎上搞好總體策劃方案,以保證合法性和可行性。目前,歷城區已完成郭店鎮胥家等4村整合、港溝鎮大官4村整合,王舍人辦事處5村整合、周靳郭3村整合正在實施。通過這些已完成和正在實施的項目,不僅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盤活集體建設用地7000余畝,為農村和農業發展拓展了空間。
區舊城改造指揮部副指揮長程公遠告訴記者,自2008年以來,歷城區將以城中村改造、盤活閑置地、提高低效地利用效率為重點的舊城改造,列入區政府重點工作,為城市發展拓展空間。在此基礎上,區委、區政府將其作為“振興歷城經濟的根本點、激活歷城經濟的切入點”來抓,確定了二環東路發展隆起帶的定位,即以二環東路為主軸,輻射兩側及周邊區域,建設以倉儲物流、高端商務、房地產業、總部基地、金融證券、科研信息為主要產業聚集發展的經濟隆起帶,力爭用3~5年時間將其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動脈、景觀新走廊、發展隆起帶”。
通過舊城改造和土地資源整合,目前濟南市二環東路兩側共騰出40余片、6000余畝待開發改造地塊, 其中1030畝土地已開工建設或完成土地公開出讓。今年,歷城區又確定舊城改造項目24個,通過“拆、建、引”并舉,在妥善安置拆遷居民的前提下,拆除6層以下低舊危房,通過商業開發、住宅改造,將區域容積率提升3倍,城市長高變靚了,城市的土地承載力、土地利用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制約發展的土地“瓶頸”得以有效緩解。
同時,歷城區通過實施“大商貿、大總部”戰略,將區內商業、工業集中發展,推進商業一條街建設,總部基地、產業園區也漸成氣候,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進一步提升。記者在采訪中看到,花園路商業街商賈云集,貿易發達;二環東路以嘉恒大廈、發展大廈、東環國際廣場為主體,一批大體量、高檔次的寫字樓相繼落成,成為濟南市新的財富基地。
深度挖潛:引導并鼓勵企業“零增長”技改,向空間和存量要地
歷城區國土資源部門通過加強規劃和引導,制定配套政策,鼓勵企業在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中節約集約利用用地,做到土地高效利用、土地循環利用、土地緊湊利用、土地適當混合利用和土地適度利用,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
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地處城鄉結合部,在兩難選擇中,濟鋼確立了“創新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集約經營,縮短工藝流程,減少土地占用,突破瓶頸制約”的節約用地新思路,實施了“四化兩新”(裝備大型化、流程緊湊化、物流快捷化和總圖布置立體化,用新技術“置換”土地、用新工藝節省土地)的節地措施,同時對周邊土地資源進行整合,騰出建設用地554畝,為企業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