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開發區已完成從大浪淀至開發區引水工程,淡水供給能力達10萬立方米/天。8-10km范圍內有11萬伏、22萬伏變電站6座,能滿足企業用電需要。法國液空公司工業氣體供應中心及化工類專業消防站已投入運營。區內建設完成集中供熱中心1座,華潤熱電3×30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正在建設中。已建成圣捷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5萬噸,固廢處理中心正在建設中。近年來,開發區堅持公用設施一體化的開發理念,港、路、供排水、污水處理、供電、供氣、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逐步完善,為開發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項目承載力進一步增強。
土地優勢。區內大部分是國有未利用荒地和鹽堿荒灘,地勢平坦,可直接用于工業建設,土地開發成本低廉,適宜布局用地需求量大的大型工業項目,有利于吸引國內外大企業將產業向臨港區域轉移集聚,催生出新的臨港經濟增長帶。
同時,臨港區域正積極為創業者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隨著濱海生態新城——— 黃驊新城、名人高爾夫球場、五星級溫泉度假酒店、南大港濕地等居住和休閑場所相繼建成,生態宜居開發區已初展新姿。
堅持科學發展
創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始終堅持“五個一體化”開發理念,建設“三圈”循環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該區借鑒國內外知名園區的先進經驗,并結合自身的特點和要求,提出了產品項目、公用工程、環境保護、物流傳輸、管理服務一體化的開發理念。一是產品項目一體化。按照石油化工、煤化工、氯堿化工產品鏈的上下游關系,構建循環經濟的產業鏈。以產品鏈上下游關系布局,以產品鏈上下游關系招商,努力使上游產品、副產品和廢棄物作為原料繼續生產下游新的化工產品,逐步形成區內產品互為原料、互為市場的發展格局,并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二是公用工程一體化。通過綜合規劃實施,集中建設熱電聯產、工業氣體、污水處理廠、危險廢物處置中心、液體化學品碼頭及管廊、天然氣管網等公用工程,改變傳統的由各企業自建分散的、小規模的配套設施,實現生產配套、廢物處理等設施的資源共享。三是環境保護一體化。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開發之初就進行了區域環境評估工作,從規劃上實現源頭治理,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開發區建立了覆蓋全區的環境監測系統并與上級有關部門網絡互聯,實現了企業污水實時監控。規劃建設中的危廢處置中心,將開發區最大污染源“一固、一液”牢牢控制在手,實現“零排放”。四是物流傳輸一體化。開發區充分利用滄州港口、鐵路、公路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建設大型物流中心,使固體、液體、氣體等化工原料和開發區產品快速通達各地。五是管理服務一體化。“五個一體化”發展舉措全方位、深層次為開發區企業提供了“一站式”優質服務。
開發區因地制宜,開創性地建立了以“三圈”為主要特征的循環經濟體系。一是嚴格項目審批,構建企業內部循環圈。河北臨港化工有限公司8萬噸/年三聚氯氰項目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鹽,經過去雜質處理,可回收利用作為公司10萬噸/年離子膜燒堿項目的原料,每年可節省原料資金2000萬元,實現了企業內部良性循環。二是循環利用園區資源,構建園區內部循環圈。滄州大化TDI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氯化氫,通過管道直接供給冀中能源集團,作為生產PVC的原料使用,實現了企業間產品的有效循環利用。三是注重和諧發展,構建園區與周邊地區的循環圈,形成社會層面的循環發展模式。鋼廠、電廠及所有化工企業的礦渣、粉煤灰等收集起來生產水泥、建筑砌塊,電廠余熱進行海水淡化后供給化工企業,濃鹽水送到鹽場曬鹽,節約了大量初級曬鹽蒸發池,騰出大量土地搞工業建設。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有力實踐,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凸顯了產業特色,又提升了產業集聚和項目建設的速度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