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后,新奧集團決策層開始謀劃如何在沿海建立LNG接收站,以便運用國際市場,化解制約公司長遠發展的瓶頸。
2010年前后,經過長期考察,新奧將目光鎖定在浙江溫州,并斥資數百萬元完成了包括海底航道勘測等在內的前期工作;與此同時,新奧還與美國Cheniere能源公司簽署了年供應150萬噸LNG的框架協議。
然而,新奧集團在溫州的努力最終卻宣告失敗——而對于此次失敗的原因,接受采訪的所有新奧集團人士均避而不談。
外界公開所知的一則消息是,2011年12月26日,中石化對外宣布,與浙江能源集團、溫州市政府簽署框架協議,計劃投資88.3億元在溫州興建接收能力達300萬噸/年的LNG接收站。
民企突圍:尋求三桶油外渠道
急于突破資源瓶頸束縛的并不只有新奧集團,廣匯能源、深圳能源(601139.sh)、中國燃氣(00384.HK)等非石油系統的燃氣分銷企業,都在想方設法謀劃擴大資源采購渠道。
5月31日,廣匯能源發布公告,公司已與殼牌(中國)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殼牌有意在公司“南通港呂四港區廣匯能源液化天然氣分銷轉運站”工程項目(簡稱啟東LNG項目)二期已具備LNG進口條件后參與項目運營的合作。
“我們與殼牌簽有保密協議,因此目前不能接受采訪。但啟東LNG項目一期已取得國家發改委的支持和江蘇省能源局的原則性同意,并將在年內開始建設。”公司董秘倪娟說。
據了解,啟東LNG項目將分三期建設,一期的設計能力為每年60萬噸,主要為LNG存儲與轉運;二期的設計能力為每年150萬噸,具備LNG進口接卸能力;三期的設計能力為每年350萬噸,具備氣化管輸系統設施與管道外輸能力。
早在2003年前后,廣匯能源就開始涉足LNG的生產與分銷。最初,它依托中石油旗下吐哈油田提供天然氣氣源。然而隨著市場蛋糕的不斷擴大,從前密切合作的吐哈油田開始收緊資源供應量。
無奈之下,廣匯能源只能將目光瞄準天然氣資源豐富的中亞,以收購哈薩克斯坦油田、修筑跨境天然氣管道、在中哈邊境的新疆吉木乃建設LNG工廠的模式,打破中石油對自己的資源束縛。
2013年8月5日,廣匯能源發布公告稱,公司旗下位于吉木乃、具備150萬立方米/年LNG產能的新疆吉木乃廣匯液化天然氣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已全面投產。
然而新疆遠在西北邊陲,與天然氣消費旺盛的華東、華南市場相隔千里,因此廣匯能源必須在沿海獲得另一處供應基地。毗鄰上海的江蘇啟東迅速成為其新的選擇。
這點,恰與殼牌不謀而合——這家老牌跨國油企急欲在中國天然氣市場獲得更大份額,有更多中國合作對象當然求之不得。
據了解,殼牌不但在東非、卡塔爾等天然氣富集區擁有2200萬噸LNG供應權益,而且還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 LNG 運輸船隊和龐大的營銷網絡。與殼牌結盟,廣匯能源的天然氣版圖擴張無疑會大大加速。根據公告,雙方將在今年年內簽署具有約束力的合約。
“殼牌不但將入股二期工程,并愿意在這個項目的一期工程中提供初步的、必要的技術及商務支持。”了解雙方合作內情的人士告訴記者。
而深圳能源界人士也表示,包括深圳燃氣在內的多家深圳能源企業在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正在謀劃如何能夠擁有由當地企業控股的LNG接收站,“市政府已經不能接受地方天然氣供應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了”。
2008年,負責廣東全省天然氣供應的中海油與卡塔爾簽署了LNG長期采購協議。當時國際氣價飆升,這些資源都是以17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以上的價格采購的。由于采購成本高,2009年和2010年,中海油向深圳很多燃氣電廠的供氣價格自然也高,最終導致包括深南電(000037.SZ)在內的燃氣電廠大幅虧損,企業甚至不愿再發電。
據上述人士透露,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起草有關LNG接收站項目審批權下放地方政府的文件。“一旦審批權下放,深圳燃氣、深能源(000027.sz)等將聯合投資,共同啟動建設包括LNG國際采購、LNG接收站建設等在內的地方LNG產業鏈”。
北美氣源:打破價格壟斷困局
“新奧舟山LNG項目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是啟動了中國引入北美氣源的鑰匙,從而打破中國天然氣發展困局,”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認為,“這種困局不但在于進口資源量,更在于長期被國際巨頭壟斷的天然氣高價。”
據了解,自1970年代日本開始進口LNG以來,其LNG進口價格就與“日本清關原油價格”(JCC)掛鉤,而JCC又與NYMEX等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價格聯動,于是當時日本LNG價格就開始與國際油價產生了緊密的聯系。之后韓國、中國等遠東國家在進口LNG時,也就自然的套用了這種模式,只是價格波動的區間、斜率范圍等略有不同。
但它并未如實反映中國天然氣市場的供需狀況,更與歐洲、北美等天然氣成熟市場的定價模式不同。
據彭博行業研究高級分析師薩默爾·博羅思維爾介紹,目前美國唯一的天然氣出口基站,是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Sabine Pass液化天然氣終端(由前文所述美國Cheniere能源公司負責運營),其出口價格與紐約商品交易所天然氣期貨價格henry hub密切相關。而henry hub是根據美國天然氣市場供求狀況及期貨市場資本博弈形成的,與油價波動關系并不緊密。
2009年頁巖氣革命后,美國天然氣市場嚴重供大于求,價格出現暴跌,最低竟至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即使目前出現回升,henry hub也僅維持在4-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遠低于2008年以來中海油等石油央企的LNG進口價格。
“目前天然氣出口訂單是由美國能源部逐單審批,沒聽說有中國企業參與其中。”薩默爾說。
中國企業沒有參與美國資源的出口,國內消費者自然也就難以享受低廉的美國氣價。但趙義峰向記者坦言,公司的加拿大進口LNG進口價格正是與henry hub掛鉤,而非與JCC掛鉤。出于商業機密原因,他具并未透露具體的價格公式。
記者截稿前,外電報道稱,中國已經向美國探尋進口頁巖氣的可能性。“中美外交相關人士表示,中國已于7月上旬就進口申請等具體手續希望美國提供相關信息。而美國方面也回應了中國方面的請求。年內中美將在北京舉行部長級能源對話,屆時將再次展開磋商。不過,美國原則上禁止向自由貿易協定(FTA)締約國以外的國家出口天然氣”。
美國能源行業的一部分企業也認為應積極商討對華出口,因為有望獲得更高利潤,中國國內的液化天然氣價格甚至比國際市場高3倍。
然而,當記者就此向相關中國政府部門及企業求證時,并未得到明確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