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十年的變故大起大落,在經歷了美國和歐洲市場“雙反”夾擊,光伏企業輾轉國內市場,是否有希望呢?
據中國網報道,在行業龍頭無錫尚德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大背景下,隨著6月初歐盟“雙反”調查即將開閘,自去年以來身處寒冬的光伏行業再次陷入低谷。
記者從正在濟南召開的第八屆太陽能利用大會暨展覽會上了解到,山東省內不少光伏企業紛紛放棄歐洲市場,寄望國內市場消耗過剩產能,但受光伏電站投資大、成本高缺乏政策支持等因素影響,啟動國內市場困難重重。
3月31日-4月2日,2013第八屆中國(濟南)太陽能利用大會暨展覽會在濟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在光伏業深度調整的當下,展館的光伏展區看上去遠沒有光熱展區那么有吸引力。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光伏企業立起巨幅的廣告并擺出各式的產品,但前來詢問的客商并不是太多,許多小企業的展臺更是乏人問津。
“光伏業今年沒有任何轉機,大家都在硬撐,當然已經有不少企業撐不下去了。”力諾太陽能電力集團品牌策劃部負責人韋兆文告訴記者。
韋兆文說,相比去年展會時大家還在觀望行業動態,今年許多當初看到行業好為掙快錢而不以光伏為主業的公司都在退出該領域,一些實力相對較強的企業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停產限產,光伏組件實際產能釋放不到1/3。“越大的企業,出口占比較大的倒下得越快。”
作為山東省內光伏代表的東營光伏從去年開始就停止了對美國的出口,然而在去年行業寒冬的影響下,公司還是走上了國有化的道路。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華北大區經理張寅告訴記者,公司從2011年開始就加速布局國內市場,爭取比重增加到30%。“今年國內訂單還可以,有單就做,運轉還算可以。”
與東營光伏布局國內相同,不少參展企業都將自己做的國內項目在展會上重點宣傳。然而,相比國外大力度的補貼,光伏企業要占領國內市場挑戰重重。據韋兆文介紹,建設光伏電站投資巨大,沒有政府補貼動輒過億的資金企業自身幾乎無力承擔,即使突破層層審批拿到補貼,仍需7-8年才能回收成本,“內外夾擊,就看誰能撐到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