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心勃勃的“大娃”
賽鼎工程有限公司(英文SEDIN Engineering Co., Ltd)總部位于山西太原,前身為成立于1958年的化工部第二設計院。
賽鼎的傳統優勢品種是煤制油(天然氣)、煤化工、有機化工、無機化工等,尤其在化肥、焦化工程、煤氣化、硝酸、TDI、苯酚丙酮、城市煤氣、光氣及光氣產品、氯堿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設計經驗,承攬了國內、國外及地方大中型重點建設項目1500余項。
賽鼎相對來說比較低調,總資產在中國化學下屬幾個工程公司中最低(不到80億),不過盈利能力尚可。
從其官網了解到,賽鼎近來在執行的主要項目有:新疆新業能化年產20萬噸BDO(二期)項目,湖北晉控氣體有限公司年產55萬噸氨醇技術升級改造項目,萬華化學(福建)有限公司年產108萬噸硝苯項目,內蒙古美方焦化干熄焦及其余熱發電項目,贊比亞Blooming Chemical Industry30萬噸/年合成氨、50萬噸/年尿素項目等。
中規中矩的“二娃”——典型的工程公司組織機構
東華科技
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東華科技”)位于安徽合肥,源于1963年成立的原化工部第三設計院,2001年實施股份制改造,2007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東華科技在煤制合成氨/尿素、甲醇、磷化工、硫酸、鈦白、工業廢水處理等領域具有較為豐富的技術積累,在合成氣制乙二醇產品領域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作為上市公司,東華科技的經營情況相對透明,2023年度營收約75個億,新簽合同~180億——其中國內新簽 126.74 億,海外新簽折合人民幣 52.91 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在新材料、新能源領域新簽訂單 58.93 億元,非化領域新簽訂單 47.93 億元。這說明東華科技已經邁開了海外擴張和向新興產業轉型的步伐。(在中國化學承攬的俄羅斯波羅的?;ろ椖?、安哥拉洛比托煉油項目中,東華科技都是積極的參與者之一。)
截止2023年,東華科技的直接控股人仍然是化三院。2023年底,化三院采取無償劃轉的方式,將其持有的東華科技47.07%的股份轉讓至中國化學,而其實際控制人不變,仍是中國化學集團。從管理層級上來看,這其實是實現了中國化學對東華科技的提級管理。
洋氣的“三娃”——city不city?
中國五環
中國五環工程有限公司(英文WUHUAN ENGINEERING CO., LTD.,縮寫WEC),總部位于湖北武漢,其前身是創建于1958年的化工部第四設計院。
五環在氨及氨加工、磷化工、煤化工等領域具有較為豐富的業績,在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油氣儲運、新材料、工業環保等領域也有涉足,其參與的若干海外項目都為化肥工程。就在7月初,五環與哈薩克斯坦KazAzot公司簽訂了氮肥綜合體項目EPC總承包合作協議,該項目將主要生產合成氨、尿素、硝酸和硝酸銨等。
根據其官網公布的組織機構圖,五環在印尼、埃及、巴拿馬設有分公司,在印度、新加坡設有子公司,且在越南、突尼斯、墨西哥、俄羅斯、乃至中東等地區設有代表處。五環還有自己下屬的投資公司和生產企業。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五環的總資產利潤率在兄弟企業中屬于最高的。
華陸公司
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HUALU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 LTD.)前身系成立于1965年的化工部第六設計院,總部位于陜西西安。
華陸是中國化學旗下的混改試點單位,2021年引入戰略投資方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中國化學、萬華化學和員工持股平臺的三元股權結構。
華陸的傳統優勢業務包括國防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有機化工、?無機化工、石油化工(丙烷脫氫、聚丙烯等)。華陸與萬華化學的合作,則將有助于在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的研發和工程化。
最近華陸在執行和新簽的項目主要有:福建中沙乙烯項目聚丙烯裝置;萬華化學低溫乙烷罐及配套公輔設施項目;土耳其 Mesan PDH-PP 項目;中鵬未來廣東佛山南海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等。
另外,可以從2023年的數據看到,華陸的資產負債率很高,超過80%,可能與其近年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投資有關。
“六娃”的股權穿透數據(來源于“愛企查”)
成達公司
“八娃”過的還“巴適”嗎?
以上,是目前中國化學旗下的六大工程公司,分別由原化工部下屬的第一、二、三、四、六、八設計院發展而來。五院和七院劃歸中石化后,五院與中石化三建重組,成為如今的中石化寧波工程公司,七院則與中石化二建重組為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九院則演變為中石油旗下的東北煉化工程吉林設計院。
夢開始的地方(圖片來源:中國化學宣傳片)
中國化學執行的重大工程,如俄羅斯波羅的?;ぞC合體項目,俄羅斯NFP 5400MTPD甲醇項目,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項目,山東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北方華錦煉化一體化項目等,化建單位都是沖鋒在前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總部設在四川成都的中化七建,已經成為中國化學“走出去”戰略的組織者、實施者、引領者。
從7月16日中國化學公布的數據也可以看到,大多數新簽合同來自化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