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煤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而需求增量有限,下游行業增長緩解,但受國際能源危機影響,煤炭價格大幅上漲。考慮明年煤炭產量有望與今年持平、煤炭進口量下降而需求有望小幅增長,且全球能源危機持續存在,煤炭價格依然有較強的支撐,煤炭保供穩價工作依然是一項重要工作。
今年以來煤炭市場供需矛盾明顯緩解,但國際能源危機加劇推升煤炭價格大幅上漲
1.今年以來我國煤炭生產供給大幅增長
1-11月我國原煤產量保持大幅增長。據統計局數據顯示,1-11月份,全國生產原煤40.9億噸,同比增長9.7%,日均產量1226萬噸。今年以來,在煤炭長協保供政策以及產能釋放影響下,我國煤炭企業生產積極性高,疊加鐵路運力提升,港口煤炭中轉作業增加,帶動我國煤炭產量大幅增長。
1-11月我國進口煤同比大幅回落。1-11月我國進口煤炭2.6億噸,同比下降10.1%。進口量大幅回落,主要是印尼煤炭出口禁止政策以及俄烏局勢影響全球能源危機,煤炭需求結構有所調整,歐洲采購印尼和美國資源增多,導致印尼和美國煤炭出口結構調整,1-11月我國印尼煤炭進口量回落14.1%,美國進口量砍半,進而影響我國煤炭進口總量回落。
盡管進口量大幅回落,但國內煤礦產量大增,帶動煤炭總供給大幅增長。結合煤炭產量及進口量,1-11月國內煤炭總供給量43.6億噸,同比增長9.2%。
數據來源:鋼聯數據數據來源:鋼聯數據
數據來源:鋼聯數據數據來源:鋼聯數據
數據來源:鋼聯數據數據來源:鋼聯數據
2.今年以來煤炭需求增量有限
1-11月全國火電發電同比增長僅為0.8%,電力行業用煤需求增幅較小。1-11月份,全國發電量7628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增速明顯低于去年。發電量增速偏低主要是今年以來疫情階段性爆發,影響下游各行業用電需求轉弱,1-11月我國用電量同比增長3.5%,其中工業用電量同比僅增長1.6%,導致規模以上企業發電量增速明顯偏低。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發電背景下,我國發電結構明顯優化,1-11月清潔能源發電(除火電發電)明顯增加,同比增長5%,占比提升至30.6%,而我國火電發電占比降至69.4%,較去年同期下降1.3個百分點,火電增速僅為0.8%,較去年同期下降9.1個百分點。
數據來源:鋼聯數據數據來源:鋼聯數據
數據來源:鋼聯數據數據來源:鋼聯數據
數據來源:鋼聯數據數據來源:鋼聯數據
黑色金屬冶煉行業用鋼需求減弱。今年受疫情影響,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在穩增長背景下,基建和制造業投資明顯增加,分別增長8.9%、9.3%,對鋼材需求有一定提振,不過,房地產是鋼材消費的主要行業,用鋼需求明顯回落,拖累鋼材整體消費走弱,1-11月粗鋼表觀消費下降2.6%,國內鋼廠限產、減產情況增多,導致粗鋼產量同比下降1.4%,生鐵產量同比下降0.4%。1-11月黑色金屬冶煉行業用電量5580億千瓦時,同比下降5%,用煤需求明顯走弱。
建材行業用煤需求走弱。房地產行業進入下行周期,今年以來,資金緊張、“爛尾樓”事件影響1-11月新開工面積大幅回落38.9%,施工面積下降6.5%,竣工面積下降19%,對建材消費明顯回落,傳導至生產端,建筑材料產量大幅下降,水泥產量同比下降10.8%,平板玻璃同比下降3.6%。1-11月建材行業用電量368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3%,用煤需求明顯走弱。
有色行業用煤需求有所增加。今年以來,受地緣沖突影響,國際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大漲,導致海外有色金屬生產成本大增,企業生產出現階段性減產。不過,國內能源價格波動幅度不及國際,國內企業生產積極性依然較高,且仍有新增產能計劃,除夏季南方水電供應短缺導致缺電影響生產外,其他月份產量保持較高增速,1-11月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同比增長4.2%,其中耗煤最大的品種電解鋁產量同比增長3.9%。1-11月有色金屬冶煉行業用電量679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
化工行業用煤需求增長。在政策扶持新能源行業持續向好背景下,化工產品需求有所提升,疊加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帶動企業生產表現較好,用電需求大幅增加。2022年1-11月,化工行業用電量497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對用煤需求有一定提振。
3.供需缺口持續收縮,但全球能源危機加劇,助推煤價大幅上漲
今年以來,我國煤炭供應增速大于需求,供需缺口持續收縮,全國25省下游動力煤(0, -921.00, -100.00%)庫存明顯高于2020、2021年同期水平,庫存可用天數長期高于去年同期,基本面邊際轉弱,疊加在坑口和港口限價政策指導下,動力煤價格出現階段性回落。不過,今年2月下旬,俄烏沖突爆發,加劇了全球能源危機,帶動國際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漲,高點較2月25日漲幅分別為84.4%和107.8%,助推國內煤價長期處于高位。1-11月秦皇島港5500K動力煤價格為1302元/噸,同比增長25.8%。
年底供需雙增,煤價或震蕩走弱
年末煤炭供應有望增加。在保供政策、新增產能釋放以及疫情防控不斷優化背景下,煤炭產量將有所增加,但煤礦事故發生,以及疫情持續存在,煤炭產量增量有限,預計12月日均煤炭產量或在1200萬噸左右,低于前11個月日均產量1226萬噸,預計2022年煤炭產量將達到44億噸左右。在蒙煤和俄羅斯煤進口量增加背景下,預計全年進口煤量將達到2.9億噸左右。
年末下游進入消費或不旺。冬季拉尼娜現象將持續整個冬季,并有可能達到中等強度標準,冬季取暖用煤需求將增加。但疫情政策調整,國內新冠感染人數暴增,導致企業制造生產或不及預期,將影響整體用煤需求。
綜合供需情況來看,年末煤價或震蕩走弱,預計2022年煤價或在 1300 元/噸,同比上漲 25.6%。
2023 年煤炭需求或小幅增長,疊加全球能源危機依然存在,高煤價有較強支撐
2023年我國煤炭消費或小幅增長,主要增幅在電力行業。由于經濟發展離不開電力需求,全國用電量將與GDP增速高度相關。2023年我國經濟將處于復蘇階段,GDP增速將達到5%左右,預計明年用電量同比增長4.5%。我國電力行業長期依賴于火電發電,但隨著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落地發電,以及南方降水情況好轉,水電發電將增強,將抵消部分火電發電,火電發電占比將繼續下降,但明顯用電量基數較大,預計火電發電同比或繼續微增,或在0.5%。
2023年我國煤炭產量或維持在44億噸。明年保供政策仍是煤炭生產的主旋律。“十四五”時期,煤炭仍有增產計劃:新疆提出新增產能1.64億噸/年的煤礦項目建設,產能增幅60%以上;內蒙古提出新建一批大型煤礦,120萬噸/年及以上煤礦產能占比達到92%;陜西力爭2022年全年核增產能800萬噸以上;山西提出對符合核增條件的煤礦“應核盡核、應增盡增”,釋放先進煤炭產能。但我國尚存在大量的中小煤礦,中東部、西南地區存在大量產能規模60萬噸以下的礦井,該部分產能合計5億噸左右,隨著60萬噸及其以下礦井的逐步枯竭,該部分礦井將全部退出,預計2023年仍有部分落后產能退出。因此,預計2023年煤礦有效產能或維持2022年水平。
全球能源危機仍然存在,預計2023年進口煤或降至2.8億噸。近期,日本經濟產業省報告稱,2026年之前可以按穩定價格供應的長期LNG(液化天然氣)合同,目前都已經售罄;美國和卡塔爾是有能力為歐洲帶去額外天然氣供應的國家,但兩國在2026年之前也幾乎不會再有新的產能上線。這將導致歐洲面臨高價天然氣資源,歐洲將繼續增加煤炭采購量,分流我國部分進口資源,主要在印尼和美國煤炭資源。高價天然氣將繼續推動國際煤價上漲。預計2023年進口煤或降至2.8億噸。
2023年煤炭供需基本面依然偏強,全球能源危機持續存在,煤價支撐較強。若煤價漲幅過大,或出臺實施限價政策,并繼續采取增加煤炭產量的策略緩解漲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