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等高端新材料項目
11月29日,東方盛虹(000301)發布公告,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布局,三級控股子公司江蘇盛景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景新材料)擬投資建設聚烯烴彈性體(POE)等高端新材料項目,該項目總投資97.30億元,建設期為2年。

盛景新材料成立于2022年4月,東方盛虹二級全資子公司盛虹煉化(連云港)有限公司持有其65%股權。該項目擬建于江蘇省連云港市徐圩新區連云港石化基地,項目用地約1017畝。
具體來看,項目主要包括20萬噸/年α-烯烴裝置、30萬噸/年POE裝置、30萬噸/年丁辛醇裝置、30萬噸/年丙烯酸及酯裝置、24萬噸/年雙酚A裝置。根據需求建設配套儲運設施、循環水場、區域變電所、中央控制室、生產管理綜合樓等公用工程和輔助設施。項目總投資97.30億元,其中建設投資85.31億元。
根據財務估算,本項目可實現年均銷售收入135.79億元,年均利潤總額17.39億元。項目達產后,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積極作用。
磷酸鐵鋰新能源材料項目
就在同一天,東方盛虹公告,二級控股子公司湖北海格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海格斯)擬投資建設配套原料及磷酸鐵、磷酸鐵鋰新能源材料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86.84億元。建設周期為2年。

公告顯示,湖北海格斯配套原料及磷酸鐵、磷酸鐵鋰新能源材料項目擬建于宜昌市宜都化工園區,項目用地約162.60公頃。
該項目主要包括180萬噸/年選礦裝置、80萬噸/年硫磺制酸裝置、40萬噸/年濕法磷酸裝置、28萬噸/年濕法磷酸凈化裝置、50萬噸/年磷酸鐵裝置、30萬噸/年磷酸鐵鋰裝置、10萬噸/年水溶肥裝置、50萬噸/年專用復合肥裝置、200萬噸/年磷石膏無害化處理裝置、100萬噸/年路基材料裝置、100萬噸/年水泥緩凝劑裝置、2萬噸/年無水氟化氫裝置以及配套的倉庫和公用工程。項目總投資186.84億元,其中建設投資138.82億元,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銀行借款等。
“公司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將布局磷酸鐵鋰全產業鏈,全面創建新能源綠色工廠。”東方盛虹在公告中表示,該項目以磷礦為原料,建設從磷礦到磷酸鐵鋰的全產業鏈產品,將凈化磷酸作為磷酸鐵的原料,進一步生產磷酸鐵鋰,同時配套水溶肥、專用肥,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新能源材料行業發展。
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估算,本項目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61.46億元,年均利潤總額33.75億元。項目達產后,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積極作用。
東方盛虹強調,此次投資符合公司新能源新材料發展戰略,依靠自身資源和技術優勢,投資建設鋰電材料一體化項目,布局磷酸鐵鋰全產業鏈,積極開拓新能源材料市場,促使公司向世界級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轉型,對公司長遠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鋰電材料
國家工信部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0%,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下,不僅是新能源汽車市場電動化加速,儲能、電動兩輪車和電動工具等市場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放量趨勢,整體帶動動力鋰電池產銷量大幅提升,進而也促使鋰電池上游企業出貨量大幅增長。
鋰電池主要應用于消費電子、新能源車和儲能三大領域。得益于我國新能源車和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鋰電池產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尤其是新能源車端,已經成為鋰電池的需求主力,占鋰電池市場近70%的份額。
以新能源車為代表的終端,對鋰電池持續提出高安全、高續航、長壽命、低成本的要求,這倒逼著鋰電池的材料端不斷變革。
鋰電池的產業鏈主要由上游參與者原材料供應商、中游參與者鋰電池生廠商和下游的終端客戶三部分組成。鋰電池的上游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材料和隔膜等供應商;中游企業為鋰電池生產商,通過對上游原材料的加工,生產出不同規格的鋰電池電芯,根據終端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鋰電池電芯、模組和電池包方案;下游則為使用用戶,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儲能領域、動力領域和消費領域。
鋰電池構成材料主要分為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四大主材及銅箔、鋁箔、鋁塑膜等其他材料。
正極材料的關鍵性能指標包括:化學成分、晶體結構、粒度分布、振實密度、比表面積、pH值、首次放電比容量、首次充放電效率、循環壽命等。負極材料的關鍵性能指標包括:晶體結構、粒度分布、密度、比表面積、pH和水分、元素含量、首次可逆比容量和首次效率等。電解液的關鍵性能指標包括:耐高壓性、阻燃性能、導電性、與碳負極相溶性、耐高溫性能等。
目前主流的電池以磷酸鐵鋰及三元材料為主,2019年市場占比分別為21.83%與47.62%。兩者各有特色,磷酸鐵鋰原料豐富、價格相對低廉、對環境友好,加上較好的循環性能和高安全性,
商用車、專用車及儲能領域占據優勢;三元材料能量密度高,未來在乘用車領域發展潛力大。
新能源鋰電池行業高速發展,拉動磷酸鐵鋰電池材料需求高速增長,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近幾年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大增,為上游的磷酸鐵鋰和磷酸鐵材料等產品帶來巨大的需求增量。
文章內容來源證券時報、東方財富網、高工鋰電,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轉載平臺:東方財富網,責任編輯胡靜,審核人:李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