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盟制定能源策略的核心是,減少對天然氣的消費。為此,歐盟國家紛紛重啟或推遲關停燃煤電廠。當前,歐盟的備用燃煤發電能力達到13.5吉瓦。
俄烏沖突爆發后,許多歐洲國家計劃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一些歐盟國家宣布恢復或擴建燃煤電廠。這些親煤政策將持續多久、它們是否會破壞歐洲的綠色計劃,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受益于能源危機的國家希望重回煤炭時代
波蘭一直受益于歐洲能源危機。自今年8月以來,波蘭成了能源凈出口國,一些能源公司獲得了巨額利潤。
與此同時,波蘭的能源消費者正遭受高價格的困擾,許多人因此處于破產的邊緣。
當前,褐煤或硬煤在波蘭能源結構中的占比約為70%。根據波蘭的能源政策,在2049年前,該國將繼續使用煤炭,不過到2030年,煤炭在該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不能超過56%。
波蘭氣候活動家馬雷克·普蒂謝夫斯基(Marek Putiszewski)認為,這些政策過于保守,尤其是在當前的環境下。
“波蘭目前的煤炭開采量占到整個歐盟煤炭開采量的96%。波蘭政府采取的措施遠遠不夠,歐盟委員會應該推動波蘭增加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馬雷克·普蒂謝夫斯基說。
隨著煤炭的“卷土重來”,一些波蘭政客甚至聲稱,煤炭要永遠回歸歐洲。
不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聲稱,煤炭只是暫時幫助歐盟取代俄羅斯天然氣。
“我們必須確保利用這場危機向前邁進,而不是回到化石能源時代。”馮德萊恩說。
歐盟計劃發展可再生能源但面臨分歧
隨著歐洲能源危機的加重,歐盟想要制定有凝聚力的戰略、在氣候和能源兩方面一舉兩得變得更加困難。
歐盟制定能源策略的核心是,減少對天然氣的消費。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煤炭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盡管優勢只是在政治方面而不是氣候方面。
不過,歐盟委員會也制定了發展新能源的計劃。根據歐盟委員會一項名為RepowerEU的計劃,歐盟將推動該地區能源來源多樣化,包括發展生物甲烷、氫氣等。
歐盟還計劃,到2030年,安裝發電能力達6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設施,這將使該地區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占比提升至50%。
歐盟還計劃強制要求在新的公共、商業和住宅建筑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然而,這一耗資數千億歐元的計劃很可能遭到某些成員國的反對。
歐盟國家紛紛重回煤炭懷抱
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歐盟國家發現自己陷入了巨大的困境。這些國家中就包括德國。德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在所有歐洲國家中排名第一——不僅用于能源生產,還用于家庭供暖和工業方面。
德國國內的天然氣產量僅能滿足需求的5%,其余全部依賴進口。
7月8日,德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新的能源法,重新啟用關閉和退役的燃煤電廠。獨立能源智庫恩伯(Ember Climate)的報告稱,根據德國這項新能源法,將使發電能力為8.2吉瓦的燃煤電廠作為后備力量使用——其中,硬煤發電廠的發電能力為6.3吉瓦,褐煤發電廠的發電能力為1.9吉瓦。這些電廠的運營時間將持續到2024年3月31日。
意大利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超過其消費量的40%。俄烏沖突爆發后,該國被迫四處尋找替代來源。據報道,意大利已經開始與阿爾及利亞、阿塞拜疆和突尼斯等國進行談判,希望從這些國家進口天然氣。
同樣,羅馬尼亞環境、水和森林部部長巴爾納·坦措什(Barna Tanczos)表示,該國也將暫時重啟部分燃煤電廠。同時,該國即將完工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必須在年底前啟動。
在捷克,能源分析師鮑里斯·托姆恰克(Boris Tomciak)表示,現在“必須將環境保護問題擱置一邊,因為冬天確實存在沒有暖氣的危險”。
捷克決定提高國內煤炭產量,延長煤礦和燃煤電廠的服役時間。例如,俄斯特拉發-卡爾維納盆地的一個煤礦原定今年停止運營,現在至少要運行到2024年。
荷蘭也緊急提高了燃煤電廠的開工率。根據早前的法規,該國燃煤電廠的開工率不能超過產能的35%。
法國將重新啟用發電能力為595兆瓦的Emile Huchet6燃煤機組,該機組于3月31日關閉。不過,巴黎政府聲稱,這只是應對這個冬季的臨時解決方案。
同樣,希臘也在重回煤炭的懷抱。
總的來說,歐盟的備用燃煤發電能力已達到13.5吉瓦。
盡管如此,分析師告誡,不要根據當前形勢制定電力行業發展的長期計劃。當煤炭價格恢復正常時,煤炭開采將無利可圖。
(中國煤炭報編譯自德國新聞網站Fair Pl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