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高溫盛行,包括中國南方在內的北半球許多地區遭遇了持久的極端高溫天氣。一方面,由于人們制冷降溫需求旺盛,居民和汽車空調用能大增。另一方面,極端高溫對低碳能源的生產造成較大破壞,對能源供應造成制約,能源短缺出現并對民眾生活造成巨大沖擊。當前較多國家所處的能源困境對世界能源轉型的未來有豐富的意涵。
受極端高溫天氣影響,北半球許多國家的多行業都受到較大影響,能源行業首當其沖,行業內一些深層次矛盾也暴露出來。
首先,能源貧困并未遠去。如果家用能源支出在一個家庭收入中占比達到10%以上,那么這個家庭就意味著陷入了能源貧困。近期許多國家開始放松了疫情防控政策,能源需求開始反彈,疊加世界地緣政治矛盾的加劇和極端高溫天氣的蔓延,世界能源供應趨緊,電力、天然氣、煤炭、石油等能源產品的價格大漲,世界能源貧困現象隨之加劇。
其次,各國需認真對待低碳能源的缺陷。一方面,低碳能源的生產較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低碳能源儲能難度大、費用高、技術尚不成熟。截至目前,可與世界低碳能源發展規模相匹配的儲電技術還未開發出來,經濟性也無從談起。
近年來,歐洲的能源困境折射出儲能難對低碳能源供應的影響。歐洲是全球能源低碳轉型的“急先鋒”,多年來堅持發展清潔電力。其中,風電承載著歐洲再電氣化的主要希望。根據bp(英國石油公司)數據,2021年歐洲風電總發電量是5030億千瓦時,比2020年同期下降1.6%,值得注意的是,全年的總體穩定并不等于各季度的發電量都穩定。2021年,歐洲遭遇“無風之夏”,英國、德國等風電大國二季度的風電發電量均大幅下降。英國二季度風力發電量比2020年同期下降14%,而德國2021年上半年風力發電量比2020年同期大幅縮減21%。風電不能大規模儲存,也無法跨季度調配,因此,2020年歐洲風電大豐收對2021年夏天的歐洲風電供應基本上沒有意義。
凜冬將至,今年歐洲各國為避免在采暖需求旺盛的冬天出現嚴重的能源短缺,正緊鑼密鼓地往儲氣庫注氣。但這時可再生能源行業卻在儲能保供方面基本難有貢獻,說明可再生能源行業在這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
當前,國內外的能源困境對我國和世界的能源轉型有較多啟示。其中一點便是推進能源轉型應尊重客觀規律,方式應以能源競賽為主,而非能源替代。
人類社會已經歷過多次能源轉型,其中主要的兩次是從薪柴到煤炭的轉型和從煤炭到石油的轉型。這兩次轉型基本上都是自然完成的: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里,新的能源品種的消費在發展,同時舊的主導能源也不容小覷,其消費量仍在增長,只是增長速度不及新能源。如此發展下去,最終新的能源品種代替舊的能源成為新的主導。
如今我們正經歷從油氣時代向電力時代的過渡。按照許多人原本的設想,這一次能源轉型會與歷史上的轉型都不一樣,將突出能源替代,即用低碳能源替代油氣煤等化石能源,尤其強調要盡快替代煤炭這種碳排放強度最高的化石燃料。這樣的能源轉型設想建立在能源供應在任何時候(包括極端天氣出現時)都很充沛的基礎上。但是,“骨感”的現實已多次證明,這種理想的情景實際上并不存在。
另一點啟發是我們必須加快推進儲能建設,包括低碳能源的儲能。儲能是能源應急的重要部分,近兩年的極端天氣和超預期地緣政治沖突等因素造成的能源短缺表明,能源供應不足可能突然出現,且造成的沖擊遠超人們之前的想象。為有效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和民眾的用能需求,各國需要持續推進儲能技術開發和儲能模式創新,加快擴大儲能規模。
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