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下半年,在美元進一步收緊之下,大宗商品價格紛紛轉入下行的換擋期。不過,國內煤炭卻成為了特例。
宏觀經濟下行的前5月,煤炭的表現令人“意外”。1-5月,全國原煤日均產量超過1200萬噸,創歷史高位,成為國家統計局統計的25種工業品中產量增幅最大的品種。與此同時,煤炭價格從今年1月至今穩步上漲,動煤價格從670元/噸漲至現在870元/噸。
量價齊升的煤炭背后,下游數據卻是下滑的。中電聯顯示,2022年1-5月,國內發電量為3248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其中,火力發電量為22712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5%。
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中煤集團人士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電力需求不旺盛,同時水電及其他新能源出力較往年偏多,這使得煤炭發電量有所下滑,而國家能源保供政策則是煤炭產量創下新高的主要原因。至于價格高,其實主要體現在非電用煤行業,而國內幾大家主要煤炭生產企業則是按照國家價格政策規定執行。
多位企業和市場分析人士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為保障今年能源市場運行的穩定,針對煤炭的保供穩價,讓2022年的煤炭產能得到了較大地釋放,煤炭產量由此達到歷史新高。
對于發改委等能源主管部門而言,去年引發海內外關注的拉閘限電似乎猶在眼前,而這樣的“事故”已經不允許再一次大面積發生。
從今年3月至今,煤炭保供穩價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在此過程中,政策工具箱被充分地調動。
根據今年4月國常會的要求,“要發揮煤炭的主體能源作用。通力合作優化煤炭企業生產、項目建設等核準審批政策,落實地方穩產保供責任,充分釋放先進產能。通過核增產能、擴產、新投產等,今年新增煤炭產能3億噸。”
前述分析人士由此認為,從供需層面來看,供給側改革和煤礦技改的陣痛已經相對穩定,經過去年大漲之后,控價、放量已經是常態,煤炭的供應側除非出現運輸問題或安全問題,一般是不會再出現大幅漲價的情況。從政策來看,進口通道持續開放,環保壓力相對放松,也能夠釋放穩定保供的積極信號。
減少的進口煤、增長的國內煤
“進口煤的生意并不好做,價格高,在虧本。”7月7日,來自東莞的進口煤炭貿易商王津告訴經濟觀察報。
王津主要經營印尼煤,已經虧本了好幾月,和從前生意好的時候相比,這幾個月進口煤的量做不上去,一直在虧本。分析原因,王津認為主要是受國內煤的沖擊,今年二者的價格差明顯,國內煤比進口煤便宜不少。
2022年年初,印尼出臺煤炭出口禁令。市場分析,這成為中國煤及褐煤進口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印尼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進口煤來源國,該國禁煤導致的缺口讓中國短期內難以通過其他進口煤填補。2022年前兩個月,煤及褐煤進口量同比大幅下降,創近6年最低值。此后,印尼出口禁令解除,中國進口印尼煤數量逐步回升。
不過,影響并未完全消除。中國進口印尼煤數量雖有增加,但仍處同期偏低水平。彼時市場分析認為,俄烏沖突影響下,部分歐洲國家轉向印尼采購,印尼煤供不應求。同時,國際局勢以及通脹也使得進口煤價居高不下,結果就是國內外煤價倒掛嚴重。
2022年前5個月,中國煤及褐煤進口量出現同比下降。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1-5月,中國煤及褐煤進口量9595.5萬噸,同比減少13.6%,但進口金額977億元人民幣,卻同比增長77.5%。
國內煤此時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象:產量不斷創下新高。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前5個月,全國煤炭產量完成18.1億噸,同比增長10.4%,全國原煤日均產量超過了1200萬噸,創歷史高位。國家統計局統計的25種工業品產量中,原煤產量同比增幅位居第一。在工業品產量增速多數表現為負的形勢下,顯得很醒目。
與此同時,煤炭價格卻從今年1月至今穩步上漲。期貨市場上,動力煤價格從年初低位時的670元/噸穩步上漲,到7月價格漲至約870元/噸。
令人疑惑的是,和量價齊升的煤炭相比,煤炭的下游數據卻是下滑的。以煤炭用量最大的下游火力發電為例,中電聯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國內發電量為3248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分不同電力類型來看,火力發電量為22712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5%。
量價齊升背后
何以在下游并不景氣的情況下,原煤產量卻達到了新高?何以在產量大增,需求減少的情況下,煤價卻一路上漲,即便是在美元收縮大宗商品接連下跌的情況下煤價依然堅挺?
7月7日,中煤集團人士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今年上半年,華南氣溫不如往年高,電力需求不旺盛,同時水電及其他新能源出力較往年偏多,這使得煤炭發電量有所下滑,而煤炭產量創下新高主要在于國家能源保供政策,至于價格高,其實主要體現在非電用煤行業,國內幾大家主要煤炭生產企業則是按照國家價格政策規定執行。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絕對發電量3248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其中,火力發電量為22711.7億千瓦時,同比縮減3.5%。全國發電量在上漲,而火力發電量卻在下降,這使得我國發電結構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降至69.92,首次跌破70%”。
與此同時,非火電占比在進一步提升。
華南一家煤炭交易中心分析人士7月7日向經濟觀察報表示,該交易中心煤炭交易量在前5月同比是減少的。對于國內的煤產量創下新高,該人士認為,這和進口煤的行情有關,進口煤價格貴且運價高,不僅印尼煤有缺口,澳洲煤也在限制當中,進口煤的減少和價格的居高不下,使得國內煤價格也降不下去。
中國煤炭市場網數據顯示,到6月29日,北方九港煤炭庫存為2545.8萬噸,處于歷史同期高位水平。
一位電力企業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年初時全社會煤炭庫存非常低,3月份時社會存煤大約1.3億噸,此后到六月底全社會的存煤已經達到了1.8億噸,3個月增加了5000萬噸,供應處于過剩的狀態。不過,國內原煤有相當一部分屬于低卡煤,這種煤的洗出率會比較低,反映到精煤的供應量上,就沒有這么大的量了。
其次,整個國際的能源短缺問題無法忽略。今年上半年,國際原油長期在100美金的高位上,原油也拉動了國際煤價,在進口煤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國內煤價格也下不來。
“壓艙石”和“工具箱”
經濟觀察報記者統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信息發現,進入2021年下半年以及2022年,國家能源局核準煤礦產能的頻次明顯增加。國家能源局最近一次發布核準產能消息是在5月24日,那是來自內蒙古準格爾礦區一個400萬噸/年的煤礦項目。
這與中煤集團人士所言的“能源保供政策”吻合。今年4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立足我國國情,應對外部環境新挑戰,抓住重點,強化能源保供,未雨綢繆推進條件成熟、發展需要的能源項目開工建設,促進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會議指出,“要發揮煤炭的主體能源作用。通力合作優化煤炭企業生產、項目建設等核準審批政策,落實地方穩產保供責任,充分釋放先進產能。通過核增產能、擴產、新投產等,今年新增煤炭產能3億噸。”
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要保能源安全,落實地方煤炭產量責任,調整煤礦核增產能政策。再開工一批能源項目。
此前,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稱:“要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繼續發揮煤炭‘壓艙石’作用,持續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5月份也建議,加大產能釋放力度,盡快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今年新增煤炭產能3億噸的目標任務,為疫情后能源電力消費需求快速回升做好準備。督促各地煤礦復工復產,對于未達產的煤礦和地區要進行通報。制定煤礦保供與彈性生產辦法,優先組織滿足條件的先進產能煤礦按一定系數調增產能,盡快形成煤礦應急備用生產能力。
能源礦業研究員張立寬就此向經濟觀察報分析認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煤炭供應出現緊張態勢,部分地區拉閘限電,此后結合國內外諸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在國際能源價格急劇飆升的前提下,為使國內煤炭保量穩價,國家有關部門核準了一批大型煤炭產能,旨在避免再次出現類似去年供應緊張和煤價飆升的情況,同時也為今年的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做好準備。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新聞發言人張宏在7月上旬的介紹,“目前全國煤炭中長期合同簽訂總量已經超過全國煤炭需求總量的75%以上,高比例的煤炭中長期合同,對于穩定煤炭市場供應,特別是對于穩定煤炭市場價格發揮了重要作用。”
穩價方面,價格主管部門也充分發揮政策工具箱的作用,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調控監管政策,內容從限制煤炭中長期合同價格、各環節煤炭價格,到禁止捆綁銷售現貨漲價、嚴禁不合理提高流通費用,再到動力煤品種熱值基準的界定等。
其中,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先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和《關于明確煤炭領域經營者哄抬價格行為的公告》兩份文件,前者提出了煤炭中長期交易價格合理區間,即秦皇島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長期交易含稅價格在每噸570元-770元之間,以期實現與燃煤發電“基準價+上下浮動不超過20%”電價區間的有效銜接,破解“煤電頂牛”難題,后者則明確煤炭領域哄抬價格行為的具體認定標準,為相關市場主體依法合規經營提供指引。
張立寬分析,上半年,電煤中長協執行“三個100%”,即發電供熱企業全年用煤量簽約100%、電煤中長期合同月度履約率100%、執行國家電煤中長期合同價格政策100%,使得煤價基本維持在相對合理區間。從國際上來看,隨著國際煤炭價格不斷飆升,我國進口煤量呈現同比下降、進口金額同比上漲的局面,這也使得國內煤炭供給長協煤進一步發揮了“穩定器”作用。
在提高履約兌現率的同時,大型現代化煤礦彈性生產機制正在形成。隨著智能化煤礦建設提速,先進產能的比重持續增加,全國煤炭生產供應保障能力也在逐步增強,可以結合煤炭市場供需形勢變化、新能源發電出力情況,釋放煤礦彈性產能,及時填補新能源供需缺口,有效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所謂“彈性生產機制”,主要是通過智能化技術,結合煤炭市場供需形勢變化、新能源發電出力情況,收縮或釋放煤礦彈性產能。
7月5日,國家發改委召開會議,安排部署電煤中長期合同換簽補簽工作。會議明確提出,6月份以來發生的長協不履約案例,嚴格執行欠一補三的條款,但是7月份新發生的不履約的案例,要對所在省份實行欠一罰十。“欠一罰十”,就是要進一步強化長協合同的履約力度,充分發揮長協煤保供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
張立寬認為,從當前形勢來看,后期國家層面對長協煤保供的力度只會進一步加強,而長協煤的“穩定器”作用也會更加凸顯。基于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生產形勢,盡管市場上有一定數量的民營煤礦。但在這么多國有大礦的長協煤約束下,市場價格會得到抑制。
值得注意的還有關稅的調整。4月28日,國家財政部官網發布公告,自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對煤炭實施稅率為零的進口暫定稅率。此前,最惠國稅率為3%至6%不等。市場認為,此舉有望促進南方及沿海地區加大煤炭進口力度。
不過,張立寬認為,以眼下大宗商品的形勢,要跌到長協煤的底價570元/噸以下,還是比較困難,這也意味著,大型煤企要繼續發揮兜底的作用。
前上海煤炭交易所產品總監蔡駿向經濟觀察報分析,從供需層面來看,供給側改革和煤礦技改的陣痛已經相對穩定,經過去年大漲之后,控價、放量已經是常態,煤炭的供應側除非出現運輸問題或安全問題,一般是不會再出現大幅漲價的情況。從政策來看,進口通道持續開放,環保壓力相對放松,也能夠穩定保供的積極信號。鑒于現階段庫存高位的情況下,下半年的煤價可能出現先抑后揚的態勢,但是幅度可能不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