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面對全球經濟下滑、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結構矛盾凸顯的復雜環境,如何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確保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備受關注。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0年經濟工作,為收官之年宏觀政策定調。
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穩增長”是明年經濟工作的主基調。未來經濟下行壓力猶存,要確保經濟穩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穩增長需要更多地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對穩增長充滿信心
專家認為,要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穩增長”將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完成這一目標,2020年GDP增速預計要達到6%左右。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分析師王靜文告訴《金融時報》記者,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于2019年經濟表現評價頗高。會議認為,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經濟社會仍然實現了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進度符合預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同時,會議對未來經濟表現充滿信心。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
王靜文表示,2019年,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下,我國仍能實現年度經濟增長目標,2020年也將大概率實現預期增長,進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十三五”規劃任務。
事實上,對于2020年經濟運行情況,專家普遍持樂觀態度。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預計,經濟短期低點可能已經過去,2020年積極因素較多,如基建投資加碼、全球經濟回升帶動貿易環境好轉、促消費力度加大等都將發揮穩增長作用,對經濟發展應持積極態度。
以改革化壓力為動力
面對外部壓力,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堅持用辯證思維看待形勢發展變化,增強必勝信心,善于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對此,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此次會議更加強調改革開放的緊迫性、重要性,也彰顯了2020年加快改革開放的決心,預計明年改革開放推進力度更大、效果更好。
此次會議還增加了“保穩定”的要求。在專家看來,一方面,當前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有所增多,各項工作要圍繞“穩”這一底線思維開展;另一方面,在守住“穩”的底線基礎上,改革開放步伐可以進一步加快。就金融工作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將繼續。金融委近日召開的第十次會議也強調,服務實體經濟和防范金融風險,根本上要靠深化金融改革開放,通過改革提供機制保障,提供動力支持。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任務還是服務好實體經濟,尤其是要進一步服務好民營和小微企業。”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穩健的貨幣政策注重引導優化流動性和信貸結構,不斷創新和豐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今年各項改革取得新進展,對小微、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
2020年是三大攻堅戰收官之年,就金融工作來說,會議強調要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王靜文認為,應繼續多渠道增強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資本實力,深化中小銀行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等。同時,這也是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一項重要改革。
進一步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從宏觀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因此,要實現“穩增長”目標,同時“保穩定”,必須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會議指出,要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運用好逆周期調節工具。
如何理解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王靜文認為,增強政策前瞻性需要預判經濟、物價等指標走勢,提前采取有力措施;增強政策針對性,需要更多依靠定向性的財政政策;增強政策有效性,則要確保政策能夠精準實施。
進一步加強逆周期調節已成共識,在發力過程中,更需打好財政和貨幣政策“組合拳”,增強政策合力。此次會議并未指明下一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具體措施,專家分析認為,財政政策是“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發力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大突破口。
今年以來,中央陸續出臺提前下撥專項債額度、允許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下調部分基建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等措施。李奇霖認為,關鍵要解決基建項目融資難的硬約束,預計2020年基建補短板的重點將轉向解決融資問題。
王靜文表示,在加強逆周期調節背景下,預計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為積極,建議小幅提升赤字率、增加債券發行規模。會議特別提出“完善擔當作為的激勵機制”,估計未來可能會出臺更多激勵相容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加大基建投資力度。
貨幣政策方面,有關專家表示,要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把握好政策取向和力度。下一階段,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好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松緊適度,繼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文章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