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派出第3支援助武漢醫療隊,是華西醫院歷史上派出的規模最大的成建制醫療隊,包括了30名醫師、99名護士和1名后勤保障人員,唯一的一名非臨床醫務人員,是一名醫用氣體工程師,他的任務是保障對口支援醫院氧氣供應工作。
根據前期派駐的醫療隊反饋信息來看,除了患者多、病情重等難點外,當時在武漢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中,還存在著一大制約條件:氧氣供應不足,氧氣壓力低。
新冠肺炎會引起呼吸衰竭,對大多數重癥患者來說必須要吸氧,尤其是高流量氧氣,才能開展后續如無創呼吸機等治療。但由于患者數量多,用氧量也急劇加,不少武漢當地的醫院氧氣供應吃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救治效果。
了解到該情況后,華西醫院派出的第三批醫療隊中除了有相應專業的醫生、護士、感控人員外,還專門派出了在華西醫院有8年專業負責醫用氣體工作經驗的工程師:張宏偉。
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支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負責其中兩個重癥病區。到達武漢的第二天,張宏偉就先到醫院了解了大致的用氧問題和液氧站的具體情況,醫療隊正式接管病房后,他又和康焰主任一起前往隔離病房,了解相關設備及實際用氧情況。
張宏偉發現,由于氧氣壓力太低,連無創呼吸機都帶不動,給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增加了困難。
為了臨時改善氧氣供應不足,醫院起初用鋼瓶氧頂著,但這同時帶來了安全問題:瓶氧本身較重,滿瓶時瓶內壓力高,每天需求數量增大后,供貨、運輸、存儲、轉運都很麻煩,用完還需對鋼瓶進行消毒,長時間如此,容易使工作人員疲勞,造成減員或發生安全事故。
制氧機也沒法使用,沒有足夠的安裝空間,加上用電負荷高、噪音大、原料氣是否被污染、產氧量和氧氣質量是否滿足需求等問題,解決中心供氧的需求迫在眉睫。
在實地走訪和與該院工作人員溝通后,張宏偉通過周密分析計算,梳理出氧氣不夠的兩大原因:原液氧氣化器無法滿足現有用氧需求,氣化能力不足;新冠患者特殊供氧的病房過于集中,大流量用氧后,供氧管道管徑偏小。
要從根本上解決氧氣的問題,持續保障氧氣足量的供應,張宏偉提出,需要對醫院的中心供氧進行改造。這一方案也得到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的認可和支持,在與該院的院領導、醫用氣體班組成員共同商討后,中心供氧改造方案制定下來。
張宏偉(右)參與指導改造醫院中心供氧
但因改造要涉及各種設備設施的準備,以及要在污染區作業,需要幾天時間才能完成。在此期間,為了保證負責病房內的用氧,張宏偉建議臨時采用40升的瓶氧,加上從華西醫院緊急帶來的10套鋼瓶減壓閥帶氣體終端插座,暫時保障了氧氣的供應。由于使用瓶氧存在一些安全的隱患,張宏偉臨時編寫《瓶氧減壓器安裝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使用。
2月15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心供氧的改造完成。在原有2臺150m3/h的氣化器的基礎上增加了2臺400m3/h的氣化器,開通每層病房的備用管道,繞過管道中的部分節流元件,提高液氧站的醫用氧輸出壓力等措施,達到了病房設備帶上醫用氧流量和壓力的提高。
經過3天的運行,病房內呼吸機、高流量呼吸濕化治療儀等設備用氧正常,整個東院病區的供氧問題總算是基本解決了。
張宏偉檢查醫院供氧設備運行情況
截止2月17日,華西第三批援湖北醫療隊10天累計收治了128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其中61人已轉至方艙醫院及社區定點醫院等輕癥患者收治點。
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