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近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0678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26970億元,同比下降0.4%。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云說,前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表現為以下特點:“從財政收入看,減稅降費政策效應持續顯現,稅收收入自5月份以來連續下降。5-9月全國稅收收入分別同比下降7%、6%、2.8%、4.4%和4.2%,1-9月全國稅收收入累計下降0.4%;從財政支出看,全國財政支出保持較快增長,重點支出預算執行情況良好。”
減稅降費是今年財政工作的重頭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通過減稅降費全年將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而實際上,近十個月以來,普惠性減稅和結構性減稅同時推進,10月1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前8個月全國減稅降費1.5萬多億元,促進了企業減負、居民增收和就業增加,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對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做好“六穩”、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減稅降費對于地方財政帶來的壓力是顯著存在的。從短期來看,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責任較大,人員經費、教育支出、醫療支出、社保支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都是很大的支出領域。
一面是財政支出保持較快增長,另一面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同時減稅降費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多種因素導致不少地方的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收支平衡壓力較大。
在此背景下,下一步,財政收入增速是否會繼續放緩?如何緩解地方財政收支壓力?
對此,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郝磊在現場回應:“一是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為支持地方財政平穩運行,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7.5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力度是近幾年最大的。二是督促地方壓減一般性支出。在嚴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壓減一般性支出5%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壓減力度,力爭達到10%以上。三是指導地方多渠道籌集資金彌補減收。四是要求地方兜牢基層‘三保’(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底線。”
何代欣認為,地方財政的支出壓力主要是由其收入增長與支出增長的不匹配所造成的。要緩解財政收支不平衡,從中長期來看,中央應當圍繞將財力盡量下移、均衡公共支出的責任來部署工作。從中期來看,要衡量地方政府承擔減稅降費政策的能力。衡量不同地區的財力狀況,是否具備可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政策的條件。從短期來看,要關注在財政壓力下地方政府的收支困難。特別是要注意,切勿因為各類減收和增支壓力,造成地方政府的運轉失常。
對此,何代欣建議,除了積極推行減稅降費政策以外,還要增強監督檢查,盡量調整地方政府自主性的以及不太確定的支出。
“當然,公共支出增長較快和收入增長較慢的趨勢,可能還會長期地延續。長期來看應當注意核算公共支出的范圍和規模,同時加強對于收入的預測。”何代欣表示。
展望四季度,劉金云表示,預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將有所回升,中央財政預算能夠完成今年預算報告中的目標。他說:“第四季度,經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去年四季度財政收入基數較低,加上去年10月份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翹尾減收因素沒有了,預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將有所回升。從中央來看,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等還會有一些收入入庫,預計可以完成全年中央財政收入增長5.1%的預算目標。”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