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消息,當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圓滿結束對俄羅斯的正式訪問并舉行中俄總理第二十四次定期會晤后,乘專機回到北京。
9月16日至18日,李克強應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梅德韋杰夫邀請訪俄。當地時間16日下午,李克強乘專機抵達圣彼得堡普爾科沃機場;17日下午,李克強在圣彼得堡同梅德韋杰夫共同主持中俄總理第二十四次定期會晤,之后一道會見記者;18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在莫斯科與李克強舉行會晤。
此訪正值中俄建交70周年和兩國關系開啟新時代之際,兩國總理期間簽署了《中俄總理第二十四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并共同見證投資、經貿、農業、核能、航天、科技、數字經濟等領域十余項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
“中國跟俄羅斯之間的經濟合作互補性非常強,而且領域越來越擴大,像高技術、生態安全和綠色食品等,這些領域既符合現在世界經濟新的發展方向,也越來越受中國重視。”俄羅斯問題專家、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盛世良接受采訪時評論說,“所以我看好中俄合作。”
中俄合作將更高質與量
“我此次訪俄期間,雙方將梳理合作成果,規劃合作方向,推動雙方務實合作邁上新臺階。雙方將堅持創新思路,多措并舉,不斷開拓合作新疆域,深挖合作新潛力。雙方將堅持相互擴大開放,放寬投資和市場準入,為兩國企業創造更多合作良機。”
此次訪俄前夕,李克強在接受塔斯社書面采訪時如是說。
在兩國總理17日簽署的《中俄總理第二十四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中,雙方指出,兩國貿易額繼2018年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后繼續保持增長,農業、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科技創新、海關、環保等領域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與此同時,雙方商定為推動兩國經貿和投資合作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努力向2000億美元貿易發展目標邁進。
中國政府網18日報道稱,這是中國總理發出的明確信號:中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中國會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不斷擴大對外開放,著力完善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當地時間18日,李克強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時也再度表示,中方愿將“一帶一路”倡議同歐亞經濟聯盟更好銜接,推動雙邊貿易規模和質量同步提升。中國正在進一步擴大開放,市場潛力巨大,將為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各國企業帶來更多機遇。
盛世良向澎湃新聞分析說:“中俄之間的務實合作持續發展,首先就是要深化經貿合作。一是增加量,兩國制定了2000億美元的新目標;二是提高質量,過去以貨物貿易為主,之后是囊括金融業各個方面的服務貿易;另外,中俄之間的大項目還有天然氣合作、北極航線的合作等,這類往來的量會逐漸增大。”
以能源合作為例,李克強在與梅德韋杰夫會晤后的記者會上指出,能源合作一直以來是中俄傳統合作領域的重點項目。過去主要集中在能源合作的上游領域,此次兩國總理則見證了兩國石油化工下游合作領域的項目文件簽署。
雙方在《中俄總理第二十四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指出,中俄能源合作具有戰略性和長期性,愿繼續鞏固和發展兩國能源戰略伙伴關系。為此,雙方商定深化在油氣、電力、煤炭、核電、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上中下游全方位一體化合作。
“俄羅斯這個油源非常重要。從其他地方進口的石油或者天然氣、液化氣,都要經過不受我們控制的海峽,或者經過不全是友好國家控制的海峽。但來自俄羅斯的能源供給是非常有保證的,這可以說是中國的戰略性進口能源。”盛世良說道。
中俄“不是互相幫忙,而是互利共贏”
訪問期間,李克強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談。
據中國政府網19日消息,李克強在會見普京時表示,中方愿同俄方持續鞏固友誼,深化合作,加強交往,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這對促進世界發展繁榮與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普京表示,俄中兩國之間的協作,對國際政治務實意義重大,與中國保持合作伙伴關系始終是俄羅斯外交政策的重點。
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家亞歷山大·洛馬諾夫此前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采訪時評價說,在中俄領導人宣布兩國關系進入新時代后,有必要制定擴大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計劃,尋求創新和科技合作的新方向。
洛馬諾夫認為,中國正在有計劃地努力發展與俄羅斯的合作,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中國與俄羅斯在創新和高科技領域有很好的合作機會,“在中美現存摩擦的背景下,此次會議的政治意義尤為明顯”。
“中國和美國的經濟關系非常密切。現在美國領導人正試圖打破這些關系。在圣彼得堡會晤期間,人們看到的則恰恰相反:中國和俄羅斯領導人正在思考如何使兩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如何增加貿易額,如何擴大在所有領域的合作。走近的速度本身取決于雙方做出創造性的新決定、擴大相互投資、增強相互信任的意愿。”洛馬諾夫接著說道。盛世良則認為,如果沒有美國的貿易摩擦,中國照樣會和俄羅斯發展各領域的合作。他強調說:“中俄之間的經貿合作趨勢非常好,這不是互相幫忙,而是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