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近日發布了《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業內專家對此表示,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龐大的國內市場將持續釋放需求拉動力。隨著穩增長政策的持續發酵,內需的進一步釋放將助力經濟抵御外部沖擊,全年經濟增長將保持在合理區間。
穩增長發力 擴內需加碼
“近期,有關部門出臺了大量促進消費的政策,要將這些措施落實到位,拓展擴大最終消費需求。”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內需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上半年,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接近80%,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達到60.1%。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尹恒建議,繼續用政府投資穩定需求增長,從基建、養老、醫療、教育等仍需要大量投入的產業入手增加投資需求。在符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產業上,政府應予以多種政策的支持和鼓勵,降低部分企業在開拓新業務過程中的風險。應該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的措施,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帶動有效投資支持補短板擴內需。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認為,內需增長的空間大,通過投資擴大內需非常有必要。跟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仍有發展優勢。期間,城鎮化率的提高,可為工業化從中期向中后期發展提供成長空間。要更好地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比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不同地方、行業和領域,提供高水平的供給。
四季度消費和投資有望回升
上述《報告》指出,盡管外部環境嚴峻復雜,我國前8個月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還是維持在合理區間。業內預計,隨著一系列政策效應顯現,消費和投資有望在四季度回升。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財政部會提前在四季度下發明年的地方專項債額度,從而補充部分基建所需資金,以進一步托底基建增長。
“隨著相關政策效果逐漸顯現,四季度宏觀經濟有企穩的可能,甚至會略有反彈。”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預計,全年經濟增速保持在6.2%左右。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認為,年底前國內政策重心依然是在貨幣財政政策協同基礎上通過基建補短板來穩增長。隨著專項債額度的提前下發,預計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托底效應仍將增強,而銀行在央行貨幣政策操作支持下對專項債項目配套融資的力度也會繼續增強。整體來看,今年中國經濟韌性不斷增加,下行風險可控。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