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分子篩協會網站公布,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楊為民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全新結構的分子篩材料SCM-14,正式獲得國際分子篩協會(IZA)授予的結構代碼SOR。這是中國造分子篩首次獲得國際結構代碼,中國企業就此躋身國際新結構分子篩頂尖“俱樂部”。

據了解,分子篩是重要的催化材料,可以篩分分子的無機晶體材料。作為重要的催化材料,廣泛應用于離子交換、吸附分離及催化等石油化工過程,其性能與其微孔結構密切相關。
新結構分子篩的創制及工業應用往往帶來石化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如知名的ZSM-5分子篩作為固體酸催化劑,廣泛應用于煉油化工生產過程,極大促進相關技術與工藝的發展。我國科學家基于SAPO-34分子篩催化劑,發展出MTO(甲醇制烯烴)成套技術,建成投產幾十套MTO裝置,開辟了由煤炭經甲醇生產基礎有機化工原料的新工藝路線。國際知名能源化工公司對此十分重視,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致力于新結構分子篩的創制和應用研究,在該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而我國工業界還沒有開發出原創性新結構分子篩材料并獲得結構代碼。

此前,國際分子篩協會確認授予的235種結構代碼中,埃克森美孚獲得21種,雪佛龍獲得18種,處于遙遙領先地位;而國內此前尚未開發出原創性的新結構分子篩材料,也未獲得結構代碼。
研發全新結構的分子篩就是實現原始技術創新、補強發展短板的關鍵。近年來,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不斷加大新型催化材料的研發力度,楊為民團隊歷經5年、2000余次試驗,先后合成出21個以中國石化命名的SCM系列分子篩,其中SCM-14是一種全新結構的分子篩,具有獨特的12×8×8元環三維孔道體系,熱穩定性優異,在催化與吸附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科研團隊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北京大學“青年千人”孫俊良研究員緊密合作,通過對電子衍射數據進行解析得到了晶體結構模型,并最終獲得精確結構。
2014年以來,SCM系列新催化材料已在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專利布局;相關基礎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學會評論》《歐洲化學》《晶體工程通訊》等國際知名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