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眾取寵的媒體典型肖像
此次引發爭議的源頭是一條普通的新聞:7月26日,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在中核副總楊長利的陪同下赴連云港調研中法合作核循環項目擬選廠址。7月27日,中核集團微信曾經推送該新聞,目前已經刪除。其他一些網站與子公司也轉載了該新聞,來源標為中核集團。
自媒體 中國核網當日根據此條新聞以“編者按”的形式揣測此項目將落戶連云港,并以此制作標題。中國核能8月6日繼續原樣復制了上述消息,并加上了更具引導性的標題,繼續暗示項目將落戶連云港。而原標題中的“中法合作 核循環項目”,在自媒體推送中變為了“ 核廢料后處理大廠”。
此后,事件迅速發酵,截至當下,兩文閱讀人數累計超過10萬人,并迅速在社交媒體擴散,可以說是此次連云港大規模反核廢料集會的源頭。
事實上,核循環項目中法雙方已經談判多年,由于合同金額高昂、涉及技術復雜等原因,至今未能談妥。它要真正落地前提條件至少包括:與法方在談妥所有的技術和商務條件;前期結合技術條件和 公眾接受度做完廠址擬選;擬選廠址中做完比選,選出最優廠址;再經過初可研、可研、環評、穩評等等各種大項目需要通過的審批,才可能最終落地。目前上述工作無一完成,項目落地遙遙無期。
盡管此前有報道稱這一項目將在2020年開工,但結合目前項目進展,這種可能性極小。而且無論國內準備工作進展如何,中法之間的談判如果沒有完成,該項目都不可能落地。合同高昂的價格、后處理技術的復雜性、法國阿海琺公司面臨的財務困境都讓談判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各種博弈。而即便是廠址擬選,也還有多個省份參與。因此,這個什么時候建,建在哪兒,遠未確定,根本不是上述媒體標題中暗示的那樣。
和不負責任的媒體一樣糟糕的是當事方的事后反應措施。
在當地引起爭議之后,中核集團下屬具體負責該項目的中核瑞能在微信上發布了如下說明:
這份說明內容非常令人失望,是公關失敗的典型案例。這是一份典型的站在企業角度的聲明:把對國家、企業的利益強調在地方和民眾利益之前,更沒有直面當地居民的疑慮。除了這份簡短的聲明,涉事央企一直保持沉默,至午夜在官方微博上發出這樣一條不知所云的微博,實讓人匪夷所思,移動互聯時代了,你們何時能夠放棄高高在上的說教?
此外,亦有核能行業的媒體在事件爆發之后,希望通過進一步說明和科普核廢料處置場的“無害”,來說服民眾。在當地民眾群情激奮的當下,這種溝通方式效果亦尚不明顯。
8月7日下午,連云港市政府終于召開新聞發布會,強調目前該項目正處于前期調研和廠址選比階段,尚未最終確定。并承諾做好相關信息披露,依法公開公示,并呼吁民眾不要相信和傳播謠言。
田灣核電站在連云港市已有數十年的歷史,連云港對核本應并不陌生;核循環項目也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反對核廢料”的集會本不應該在這樣的時刻發生港城。部分網絡媒體在此期間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普通民眾對美好家園的期盼與熱愛成為了他們牟利的工具。部分涉事方的反應更加劇了事件向惡化的方向發展。
那些走上街頭人們,憤怒的背后是對家園最深刻的愛,無論什么樣的項目能夠給當地帶來怎樣的好處,民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程序正義尚未展開就已失敗,這或許是這次事件留下的深刻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