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如何發揮天然氣在加大環境治理方面的作用,以應對大范圍頻發的霧霾天氣,引發強烈關注。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場主體支付能力的大幅提升,天然氣作為資源性要素,其價格反映資源稀缺性、解決倒掛矛盾的需求也愈發強烈。專家們認為,今年在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基礎上,我國或將深入推進天然氣價格傳導機制改革,推進天然氣行業各環節的市場化,并通過完善階梯氣價及差別化價格政策為改革鋪路。
全面實施價改須強化價格傳導機制建設
發改委在向兩會提交的2013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中指出“全面實施天然氣價格改革”,與2012年“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的表述相比,今年的天然氣價改或將全面升級。
2011年12月26日,廣東、廣西兩地啟動天然氣價改試點,最終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通過可替代能源與門站價格聯動,再由門站價格向上與出廠價格聯動,向下與終端價格聯動,在上中下游中真正形成市場競爭機制。
在試點一年多的時間里,“市場凈回值”定價法初步得到市場的認可。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指出,此次兩廣區域氣價改革的重要意義是為高價進口天然氣進入國內終端消費市場掃清了制度上的障礙。
“此次價改由以前從上游提高出廠價,逐步延伸到終端,轉變為更注重終端的制度安排,改革更加細化。”劉毅軍認為。
不過在兩廣試點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發改委在試點之初即明確表示,在其他省份天然氣價改到位前,兩廣門站價將不再調整,這令新定價辦法如何與市場掛鉤成為問題,天然氣門站價格沒有達到動態調整的目標。
另外,各地門站價格確定之后,如何向產業鏈的上游以及下游傳導仍是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在今年提交的兩會提案中指出,目前與天然氣價格改革相配套的其它環節改革明顯滯后,上游氣源市場依然壟斷,管道輸送成本不透明,中游中間環節不斷增多,推高氣源成本,價格改革帶來的成本上升只能由城市燃氣公司和終端用戶共同承擔,無法通過價格信號向整個產業鏈傳導。
劉毅軍對記者表示,試點嘗試建立了天然氣價格的傳導機制,但仍有很多環節達不到市場化的目標。比如門站價格捆綁了管道運輸費,這將固化壟斷的特征,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時會產生問題,如果在產氣區推廣,由于運輸費用少,相對效果會好一些。
此前有分析認為,兩廣試點的價改機制由于試點面積小,無法推動上下游的價格聯動,因此需要面向全國范圍內推廣價改機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對于發改委在今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中要求的“全面實施天然氣價改”,一方面是在全國范圍進行價改,另一方面則是要在上下游產業鏈一起實施改革。
劉毅軍認為,深化天然氣各個環節的傳導機制建設,在上中下游中真正形成市場競爭,這比在全國大范圍的鋪開更為重要。
王玉鎖委員建議,完善價格傳導機制須天然氣行業的各個環節改革同步進行,上游方面,一是放開天然氣進口限制,允許各類資本參與國際市場氣源采購,以充分利用當前國際市場相對低價的氣源,分攤氣價改革給用戶帶來的成本上升。產業鏈中游方面應加強監管,將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管網、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基礎設施獨立運營,由能源部門加強監管,保障公平接入和普遍服務,以有效提高設施的利用率,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單位天然氣輸送成本。
階梯氣價、差別化政策等為價改順利實施鋪路
此前考慮到終端消費承受能力的問題,在廣東試點的時候,只是聯動到門站價格,而終端價格并沒有相應變化。而且由于廣東省天然氣市場一直以來價格維持在高位,終端用戶價格承受能力較強,氣價上漲帶來的矛盾沒有得到完全體現。
發改委在國民經濟計劃草案中提出要試行居民階梯氣價,專家表示,天然氣價格的形成機制、傳導機制與階梯氣價制度的配套進行,是解決終端漲價難題的較好辦法。
劉毅軍指出,在實施上下游價改傳導機制時,受到的產業鏈下游用戶阻力較大,尤其是部分地區天然氣消費量大,歷史價格卻相對較低。他建議天然氣價改應從下游切入,完善階梯氣價、差別氣價等制度的建設,為氣改的順利實施鋪路。
劉毅軍介紹,階梯氣價沿襲階梯水、電價改革思路,實現了對低收入家庭少提價甚至是不提價,但可以提高對高收入家庭的收費。據悉,對于階梯氣價,目前國家出臺了原則性的指導意見,各地有的實行一省一個統一意見,有的則各地區分頭在做,部分地區已經比較規范,但有些地區比如寧夏這一機制就沒有通過,全國處于整體不平衡狀態,需要進一步協調推進。
劉毅軍還表示,天然氣價格還應實行市場峰谷差別定價。高峰氣價高,低谷氣價低,對于一些能實行可中斷、可轉換的居民和工業用戶,給予較低氣價。
王玉鎖委員建議,要給下游企業和終端用戶留出成本消化和傳導的空間。無論是對成本管理的優化,還是用能設施的改造升級,都需要一定的周期,天然氣改革只能循序漸進,逐步調整,這樣既能降低進入門檻、吸引用戶,又能平衡各環節利益、保證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
此外,國內目前已形成環渤海、珠三角、西南地區等多個天然氣消費中心,由于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水平、天然氣利用水平,以及不同行業的價格承受能力均存在較大差異,專家建議采取差異化定價措施,。
林伯強認為,對于產區省而言,比沿海地區的價格承受能力更弱,考慮到產區是天然氣消費的大戶,建議國家能給予一定的政策空間,例如在價格構成中一部分權重與替代能源掛靠,避免價格變化幅度過大帶來的矛盾。
王玉鎖委員在政協提案中提出,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采取差異化價格,不能一刀切,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向尚未使用天然氣的欠發達地區,以及分布式能源和交通領域等高效清潔利用天然氣的行業適度傾斜。
價改刺激上游資源開發 投資規模將大幅提升
中石油發布的《2020年前中國油氣需求預測》預計,2015年和2020年中國天然氣需求總量分別為2300億立方米和3500億立方米,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分別為7.6%和9.8%,仍然遠低于目前23.8%的國際平均水平。預計2015年我國人均天然氣需求164立方米,2020年人均需求241立方米。2020年的人均需求量僅為當前美國人均量的10%,不及日本人均量的30%。
而從短期來看,據中國石化聯合會統計,2012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47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2.9%。預計2013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690億立方米,增長15.5%;預計天然氣產量約1145億立方米,缺口為545億立方米。
中信證券的報告指出,天然氣價改推進有助于提高中石油等企業加大上游資源開發投資的積極性,促進天然氣供給的增加。從需求角度看,價格提高或對需求快速增長有所抑制,但在目前環保壓力逐漸增大的背景下,政策推動將成為價格因素之外的另一個重要推手。
在對天然氣供需影響方面,劉毅軍表示,我國天然氣供小于求情況明顯,天然氣價格提高將會刺激供給,保障天然氣的供氣安全。
“天然氣價改對于提高天然氣人均利用量,提高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具有積極意義。”劉毅軍認為,“天然氣價格提高會促進天然氣供給的增加。雖然其另一方面會對需求產生抑制,但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市場主體支付能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天然氣價格小幅提高對需求的抑制作用有限,并且主要集中在對短期需求的影響方面。”
為化解天然氣提價在短期內對需求的抑制作用,劉毅軍建議,一是增加高排放能源的環境成本,以彌補天然氣與其它化石能源品種比價中的劣勢;二是在西部產氣區繼續大力推行資源稅,并將稅費返還給地方政府,作為對西部地區用氣的補貼。
在對天然氣投資影響方面,劉毅軍指出,我國天然氣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天然氣價改會使投資規模大幅提升。目前,我國天然氣中下游以及上游投資都在千億元的規模,天然氣價改成功推進后,整個產業鏈上的投資可望達到萬億元的水平。
此外,林伯強指出,天然氣價改利好非常規能源,價格理順將為上游開發企業提供更大的空間,尤其是煤層氣的開發目前進入較穩定的階段,對煤層氣更加利好。
國金證券分析師趙乾明認為,我國對頁巖氣、煤層氣和煤制氣三種非常規天然氣的出廠價格實行了市場調節,天然氣價改,對于頁巖氣而言提高了開發成本上限,對于煤層氣和煤制氣而言,則提高了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