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秋天,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科布爾鎮村民張愛蘭家迎來了從沒有過的大豐收。
張愛蘭的丈夫常年腿疼,不能下地干活。為給丈夫治病,她一次承包了四個大棚。自從使用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器后,秧苗成活率由70%提高到98%以上。黃瓜成熟早、掛果多,與過去相比提早10天上市,原來每天摘200斤,現在每天摘300斤,同時改善果實的營養成分、口感和外觀。經測試,黃瓜把短、瓜條直、刺溜小而密、皮薄而鮮綠、肉嫩,吃起來口感也好得多,300斤黃瓜在早市一會工夫就賣完了。使用二氧化碳施肥器后,拉秧期也比以前推后1個多月。由于蔬菜生長速度加快,成熟期提前,原來冬季種兩茬綠葉菜,現在能種三茬,收入翻倍,4個菜棚純收入增加八萬元。
“菜籃子”工程是重大民生問題。
二氧化碳氣體施肥技術可以使溫室大棚蔬菜增產50%以上,使蔬菜產量倍增。去年年初,蔬菜價格一度上漲20%,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匯集了大批專家學者的九三學社,把解決“菜籃子”這一重大民生問題,作為自己的任務。
全國目前有近5000萬畝蔬菜大棚,居世界第一,但產量與一些發達國家差距很大。比如荷蘭的黃瓜畝產可達8萬—9萬斤,而我國一般為2萬—3萬斤,根本原因在二氧化碳施肥上。荷蘭65%的溫室用點燃天然氣的方法進行二氧化碳施肥,我國溫室點多面廣,用天然氣不現實,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施肥方法。
為解決這一難題,九三學社集寧市委副主委、高級農藝師關慧明經過多年實驗,發明了二氧化碳氣體施肥器。通過對碳銨進行熱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釋放到溫室中供作物進行光合作用,可以使溫室大棚蔬菜增產50%—100%。
九三學社集寧市委會副主委、烏蘭察布市副市長趙永華多年從事農業和科技工作,深知推廣一項技術往往比發明更艱難。因為科技人員沒有資金和經驗,科研成果難以轉化,不能生產出成規模的商品來。要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必須引進有一定實力的企業。趙永華他們幫助引進的農業公司,購買了熱分解法產生二氧化碳的發明專利。
中共烏蘭察布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這項技術創新,安排專項資金進行扶持。內蒙古農業廳經過調研,拿出100萬元進行試驗示范。去年趙永華在北京市科委京蒙對口支援掛職期間,給北京市有關領導寫信介紹這項技術,北京市委領導指示農委農業局研究。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在昌平、延慶、大興、中國農科院、北京農科院等10個點進行試驗示范,推廣新型二氧化碳施肥器100臺,增產效果顯著,其中韭菜長勢喜人,增產200%。
可是推廣難度大,農機補貼一般只有1/4—1/3,而且要全額征稅。農民使用新產品的積極性也不高,白給就用,要錢就不用,自己用的效果好也不主動告訴其他人。經過兩年多的慘淡經營,連連虧損,企業生產經營難以為繼。眼看這么好的項目就要下馬,九三學社集寧市委千方百計牽線搭橋,又促成內蒙古金圣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加盟。這個公司過去主要從事農業節水灌溉、鋼結構和機械制造,現在轉產搞二氧化碳施肥器的研發、生產及產品營銷、推廣,既有機械加工的能力,又有與農民及溫室大棚經營者合作的經驗。經過共同努力,現已研發出第二代產品,能夠滿足全國日光溫室大棚蔬菜用戶的需求。
如今,這項技術已通過烏蘭察布市科技成果鑒定,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連續4年在全國農博會上展出。科技部和農業部肯定它是綠色環保的增施技術,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發明都會催生一個新產業,新產業的出現又可以推動經濟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