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發改委、住建部、水利部四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黃河流域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有序推動山西、內蒙古、河南、四川、陜西、寧夏等省、區綠氫生產,加快煤炭減量替代,審慎有序布局氫能產業化應用示范項目,推動寧東可再生能源制氫與現代煤化工產業耦合發展。
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居全球第一,綠氫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以綠電制綠氫成為氫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行業共識。不過,目前綠氫產能僅占氫氣總產能的4%,我國綠氫發展仍有成本、技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待破解。
面臨能效、安全、技術三大挑戰
今年3月,我國出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戰略定位,強調發展氫能必須堅持清潔低碳的原則,要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嚴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氫。綠氫已成為我國氫能發展的必由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應用場景的轉變將帶來從氫到電-氫耦合的轉變。陽光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營銷總監應源在第二屆中日韓氫能產業高峰論壇上指出,從網電、恒功率、小規模到多種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如何將不規則的電力轉變成安全穩定的氫能將持續為產業帶來考驗。
“目前,綠氫主要來自于綠電,由于電-氫轉化能效比電-電轉換低,因此從能效的角度出發,應該堅持宜電先電,氫電融合,減少轉化,經濟安全的原則,通過氫電互補支撐長周期的穩定供能,解決電能難以解決的降碳問題。”有研科技集團首席專家蔣利軍表示。
在處理好電氫關系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解決好氫能自身的問題。“當前綠氫應用面臨三方面挑戰:高成本和低效率、高安全風險、核心技術和裝備仍有卡脖子環節。”蔣利軍指出,為加快綠氫發展,各國也分別提出了各自的綠氫成本目標。如美國希望在10年內將綠氫生產成本降到1美元/公斤,澳大利亞希望將綠氫生產成本控制在2美元/公斤,我國則希望在2030年將綠氫生產成本控制在13元/公斤。
與會專家指出,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我國在綠氫應用上已進行了一些探索,主要是在化工、分布式發電和加氫站等場景的應用,但總體而言還處于起步階段。“從技術角度看,短期示范、關鍵裝備、零部件和系統集成技術還缺乏長期的考核。從技術經濟分析的角度看,運行時間短,數據積累少,技術經濟性分析還缺乏實際數據的支撐。”
四大降本措施缺一不可
在上述專家看來,降低綠氫成本要采取政策支持、場景選擇、規模應用和技術進步四方面措施。“在氫能發展初期,這四方面的措施必須同時并舉,互相配合,才能有效的降低綠氫成本。”
在發展初期,政策的支持尤其重要。首先是低電價,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加快建設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率先提出允許加氫站內制氫,落實燃料電池汽車專用制氫站用電價格執行蓄冷電價政策,電價最低可以達到0.17元/度。今年深圳出臺的《深圳市關于促進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 征求意見稿 ) 》等進一步提出了除按蓄冷電價之外,當電解制氫谷電占比超過50%的時候,可以免收基本電費。
蔣利軍指出,低電價可以為綠氫的競爭力提供重要支撐。據測算,當電價為0.26元/度的時候,電解水制氫成本就可與天然氣制氫相競爭;當電價達到0.13元/度,成本可與煤制氫相競爭。
稅收抵扣方面,蔣利軍以美國為例表示,美國在今年發布的《降低通貨膨脹法案》中提出,對綠氫實行每公斤3美元的稅收抵扣,經過抵扣之后,美國的綠氫價格可以降到0.73美元/公斤,可能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綠氫。與此同時還要與碳稅結合,以進一步提高綠氫競爭力。
綠氫應用場景的選擇同樣重要。我國氫能規劃明確,在2025年前要堅持就近利用的原則。“綜合考慮來看,近期應該以源端電氫協同就地利用模式,多元用氫,提高經濟競爭力和能源效率;采用受端電氫協同模式來發展分布式能源系統。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源端的低電價和受端的谷電來進行支撐,從而有效降低綠氫運行成本。”蔣利軍表示。
國際貿易將為綠氫打開新局面
除聚焦綠氫產業自身問題外,開拓綠氫國際市場,也將進一步利好綠氫規模化發展。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毛宗強表示,一般而言,我們常用“富煤、缺油、少氣”形容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但從可再生能源的角度看,由于我國可再生能源豐富,因此同時還具有“多氫”的特點。
有專家表示,從國家層面來看,目前我國國家氫能政策框架搭建初步完成,通過頂層設計加示范應用補貼加地方產業規劃,共同促進整個產業鏈協同發展。“我國沿海區域近年來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結合長三角珠三角發達的交通路網,可形成綠色交通與綠色國際貿易產業,而在我國的北方以及西北西部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通過風光制氫結合傳統化工形成一條完善的產業結構鏈。”
具體來看,我國西北部有約260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這些地區是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可開基礎。我國的沙漠和戈壁沙漠面積達128萬平方公里。如果按照目前的技術,可以在這些沙漠和隔壁地區建設1280億千瓦的光伏發電。我國從領海線到專屬經濟區的可開發海域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資源可開發潛力約20億千瓦,約占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的75%。
“綠氫貿易將促使我國綠氫的超大規模制、儲、運、用技術產業升級,也有助于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應對國際碳稅挑戰。”毛宗強指出,我國應充分發揮綠氫地緣優勢,我國東部生產的氫氣可以向日韓出口,西部生產的氫氣可以向歐洲出口,由鐵路外運。同時,做到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強國際合作,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等利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