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一位光伏組件公司的高管交流過,他說他們公司60%的收入和利潤來自于國際市場,即使按照歐盟今天碳市場的價格,他們出口到歐盟地區的光伏組件,所有的利潤蕩然無存,他們大約是15%的利潤。”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這樣說起一些國內企業未來出口歐洲可能面臨的情況。
歐洲議會官網12月18日消息,歐洲議會和歐盟各國政府就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改革方案達成了協議,并進一步披露了碳關稅法案相關細節,確定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將從2026年正式起征,較今年6月通過的“一讀”文本,提前了一年。
靴子掉下來的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一點。
倒逼國內自愿碳市場?
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就是歐盟的碳關稅。本來的計劃是,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歐盟碳關稅從2027年開始征收,歐盟將針對所有出口到歐盟地區的含碳產品,按照歐盟碳交易市場的價格來征收碳關稅。但現在這個時間表提前了一年。
“歐盟地區現在的碳市場價格大約是75歐元左右,今年曾經一度接近100歐元。”梅德文表示,早在2020年中國就超過美國成為歐盟地區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因此,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碳關稅)對于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對于中國的國際貿易、碳交易市場,以及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都會有巨大的影響。
對于中國的新能源產業,歐洲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意味著什么?
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光伏產品檢驗認證院綠色低碳發展中心主任高丹妮表示,歐盟的碳市場相當于是組合拳,歐洲的碳關稅主要是針對進口的耗能產品,比如鋼鐵這樣的行業,目前沒有包含光伏產品,而且應該也不會包含光伏產品。
“為了滿足碳關稅的要求,需要不斷主動調整能源結構,所以就需要去大力發展新能源,所以它對光伏其實是比較利好的。”高丹妮說。
她還談到,對光伏行業更有影響的是歐洲的循環經濟行動計劃,“也是歐盟綠色新政的一部分,它會專門針對光伏制定,還包括之前出來的電動汽車電池,這些產品都會專門出臺特別有針對性的一些措施。這些會對中國光伏產品落地會有很大影響。”
梅德文認為,歐洲的碳關稅對于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包括綠電、綠證、CCER自愿碳市場是利好。
“目前中國強制碳市場只有一個行業——電力行業,未來可能在電力之后,再循序漸進地推出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8大行業,配額可能到70~80億噸,控排企業到達7000到8000家,甚至到1萬家。”他表示,歐盟碳市場去年的配額只有中國的1/3,不到16億噸,但是它全年的交易量122億噸,交易金額6830億歐元,折合人民幣將近5萬億,單價56塊錢,“和歐盟比,中國強制碳交易市場的價格不到歐盟的1/10,交易量不到歐盟的1%,交易金額不到歐盟的1‰,但是我們的配額卻是歐盟的三倍。”
“相比歐盟碳市場,中國碳市場的特點是交易規模小、交易價格低、缺乏流動性、投融資功能弱。”梅德文表示,CCER市場從2013年到2021年七八年時間里一共累計4.43億噸,交易金額突破40億元,單價10塊錢。“中國自己的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這7、8年40億,僅僅相當于CDM交易金額的4%,單價僅僅相當于CDM市場的10%。目前中國CCER存量很少了,只有1000多萬噸。”
他認為,中國作為45億噸的強制碳交易市場,需要盡早重啟自愿碳市場。“未來中國碳市場如果金融化之后,以我們70~80億噸的配額,就相當于歐盟碳市場現在5倍的配額,我們的交易量未來如果循序漸進的金融化之后,有可能是超過500~600億噸,單價有可能超過200元人民幣,交易金額有可能到達10萬億人民幣以上。”
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碳關稅)的倒逼作用,或將推動國內自愿碳市場的進展。
“我們綠交所正在搭建全國CCER的交易系統和登記系統,為中國CCER市場的重啟做好了準備。”梅德文透露。他認為,未來中國碳市場的價格肯定會與國際碳市場趨同。
鋼材出口或將失去價格優勢
電力、鋼鐵和水泥這三個行業,排放總量規模相對更大,是減碳的關鍵所在。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首批已納入2162家電力企業。石化、化工、建材(包含水泥)、鋼鐵、有色、造紙、航空這七個行業,也將陸續被納入交易體系。
歐盟達成碳關稅協議,對排放大戶行業的出口可能產生多大影響?
從鋼鐵行業的情況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中國出口6194.8萬噸,同比增長0.4%;其中出口板材3968萬噸,占比64%;出口棒材696萬噸,占比11%;出口角鋼及型鋼338萬噸,占比5.5%;出口線材186萬噸,占比3%。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認為,歐盟達成碳關稅協議,將在2026年起征,逐年減少免費配額,將在2034年全部取消,隨著碳關稅的征收,相關鋼材產品的出口將面臨價格的提升,將在價格優勢方面對出口形成制約,將會逐步縮減出口歐洲的鋼材數量。
據蘭格鋼鐵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出口歐盟鋼材產品299.7萬噸;2022年1-10月,中國出口歐盟鋼材產品332萬噸,可見,在2022年隨著俄烏沖突引發的歐盟能源危機,歐洲區域鋼鐵產量下降,中國出口歐盟鋼材數量在前10個月就已超過上年全年的量。
有多家大型鋼鐵企業可能出口歐洲將面臨較大的挑戰。王國清談到,目前國內出口占比較大的鋼鐵企業有太鋼、沙鋼、寶武、日照鋼鐵、鞍本、河鋼、首鋼等。
行業龍頭企業已經開始行動。2021年1月,中國寶武在鋼鐵行業率先發布碳減排宣言:2023年力爭實現碳達峰,2050年力爭實現碳中和。
王國清介紹,眾多國內鋼鐵企業在在氫冶金方面逐步布局,像中國寶武早在2016年就啟動了綠色低碳冶金技術創新工程,主要技術方向有:以富氫碳循環高爐工藝為核心的低碳高爐技術;以氫還原代替碳還原的氫冶金工藝(氫基豎爐直接還原);冶金尾氣CO?捕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等,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相關示范工程建設。
中國寶武2020年7月在八鋼低碳冶金技術創新基地開始建設和試驗以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工藝為核心、輔以CO?捕集利用的創新型高爐低碳煉鐵技術,預計將比傳統高爐減排CO?達30%以上。
2022年2月15日,湛江鋼鐵零碳示范工廠百萬噸級氫基豎爐工程正式開工,該項目是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也是首套集成氫氣和焦爐煤氣進行工業化生產的直接還原生產線。該項目是鋼鐵行業低碳冶金示范性、標志性項目,預計2023年底建成,投產后對比傳統全流程高爐煉鐵工藝同等規模鐵水產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萬噸以上,也是后續國內自主集成并研發全氫冶煉技術的創新平臺。
王國清表示,“河鋼、鞍鋼、酒鋼、建龍等企業也都在低碳冶金方面進行了布局。此外,鋼鐵企業也在物流方面進行低碳轉型,布局氫能重卡,以及在新能源應用方面做出調整,如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替代火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