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目前我國食品用氣體生產及監管漏洞百出,除二氧化碳(CO2)外,其它食品用氣體的生產和使用幾乎都沒有標準可依,更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為食品安全埋下隱患。”11月17~20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2011年年會上,專家疾呼我國應盡快完善食品用氣體標準體系建設,完善監管手段。
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秘書長洑春干在會上表示, CO2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氣體食品添加劑,其標準經過幾次修訂已與國際接軌,生產也需經過認證,但監管方面卻存在很多漏洞。譬如,食品級CO2多由工業排放氣回收、凈化而得,原料變化多樣等。
此外,我國僅對食品級CO2生產企業進行認證,未對分裝企業和使用者進行認證。據不完全調查,目前街頭小商店使用的瓶裝CO2中,80%以上為工業CO2。部分小規模飲料生產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也使用工業CO2替代食品級CO2,而工業CO2對人體健康存在危害。
食品安全事關重大,對食品級氣體的有效監管更是必不可少,而標準是有效監管的重要依據,歐美國家對于食品級氣體都有一套先進的檢測技術和嚴格的監管機制。
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其對食品級二氧化碳的要求和控制非常嚴格。該公司要求二氧化碳供應方每年都要將原料氣送交監管部門進行技術檢測,每個季度都要將產品樣品送交檢測部門檢驗。2010年送樣達到80次之多。另外,可口可樂亞太分析中心每年還要對可口可樂瓶裝廠的每個儲罐進行抽樣檢查和全面分析,2011年這樣的抽樣將達到70~80次。由于每次抽樣的數據都要與標準掛鉤,因此可口可樂公司很容易就能知道產品是否合格。在可口可樂2011年第一季度對供應商的評分中,20%的供應商不及格、50%的供應商合格、30%的供應商優良。由于有嚴格的標準,檢測結果一目了然。 (曉可)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