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氣體爆炸致傷的患者,多數呈現“外輕內重”的傷情,極易造成誤診。中國醫院協會災害應急醫療救援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大學災難與急救醫學系主任鄒圣強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11月14日在西安發生的液化氣爆炸,也屬于化學氣體爆炸中的一種,其帶給人們的損傷特點多種多樣。
鄒圣強說,這次爆炸類似于其他多起化學氣體爆炸,會對傷者帶來多種傷害:爆炸外傷會掩蓋內臟損傷、肺部損傷,存在病情發展迅猛、救治困難等問題。
鄒圣強分析說,因為爆炸燃燒的熱力可引起體表和呼吸道燒傷,氣體中除引起肺損傷外,有的還可引起神經系統的損傷,所以,這次爆炸,發生沖燒毒復合傷的幾率大,致傷程度也更重。爆炸易致肺傷,因為肺是沖擊波致傷最敏感的靶器官之一,肺也是呼吸道燒傷時主要的器官。同時,爆炸致傷因素很多,所以外傷易掩蓋內臟損傷,易漏診誤診。不同致傷因素帶來的傷病治療,是復合傷治療中最大的難題。
鄒圣強說,在站臺候車的一些乘客及路人因沖擊波摔倒,是典型的“外輕內重”型病情。因為單純沖擊波超壓致傷,一般呈現出體表多完好無損,但常有不同程度的內臟損傷。如果對此缺乏認識,易造成漏診誤診而貽誤搶救時機。另外,如有患者感覺體表無傷,而嘴唇和喉部卻有粘稠血跡,這就說明爆炸燃燒的熱力引起患者體表和呼吸道燒傷。
“普通老百姓日常接觸最多的氣體就是液化氣、天然氣。希望政府制定政策,培訓民眾掌握自己定期檢查的能力。”鄒圣強說,液化氣泄漏后誰能最早發現至關重要,但是我國目前的現狀是,發現泄漏全靠居民、個體商販自己,安全意識不強極易制造明火引發爆炸。本報記者付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