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3日國務院新聞辦就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綠色冬奧和可持續發展工作情況舉行的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介紹,目前所有場館都達到了綠色建筑標準,賽時全部場館常規能源100%使用綠電,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賽時車輛中占比超過了8成。
“在此基礎上,積極拓展碳補償渠道,北京和張家口兩地政府將林業碳匯捐贈北京冬奧會,中國石油、國家電網、三峽集團也為北京冬奧會贊助了碳中和產品,通過這些措施,北京冬奧會將全面實現碳中和。”李森表示。

柔性直流電網、氫能等技術成為亮點
北京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部長劉玉民表示,北京冬奧會的電力供應基本上是依托現有的城市市政電網,按照國家關于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規則,通過綠電交易,實現了所有場館的綠色電力供應。

據測算,從2019年6月第一筆綠電交易開始,到2022年冬殘奧會結束,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的場館綠電預計使用4億千瓦時,可以減少燃燒12.8萬噸的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32萬噸。
“我們實現了低碳能源供應,建設成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實現了張北清潔能源匯集的外送,實現了冬奧會所有場館常規用電需求百分之百使用綠電的目標。構建低碳交通體系,實現了賽時清潔車輛的使用?!崩钌硎?。

李森說,比如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在冬奧會結束后,將會源源不斷把張北地區可再生電力資源輸送到北京、延慶,提高北京市可再生電力資源的使用比例,助力我國實現碳減排、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現在使用的很多清潔車輛,比如氫能汽車、電動汽車,這些都將在城市中不斷推廣和應用,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此外,在綠色建筑方面有很多創新成果都會在今后其他的場館以及其他的公共建設中應用,包括使用二氧化碳制冷技術。
河北省張家口市副市長、冬奧辦副主任劉海峰表示,圍繞節水,兩個場館群采用了高效的節水智能化造雪系統和造雪裝備,能夠根據外界環境變化,動態保持最佳的造雪效率。用這種設備設施和智能化系統,節水率達到了20%左右。

冬奧效應正轉化為經濟效應
北京冬奧會籌辦的6年,也是北京、張家口兩地快速發展的時期,冬奧籌辦對兩地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據李森介紹,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建成通車,路網體系更加完善,實現了交通設施相聯相通;兩地協同治沙、治水、治氣,區域環境明顯改善,實現了區域環境聯防聯治;基礎性公共設施加速布局,公共服務水平整體提升,實現了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落戶延慶和張家口,冰雪、綠色能源等產業加速發展,實現了產業發展互補互促。首鋼打造“城市復興新地標”,延慶建設“最美冬奧城”,張家口打造“亞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這三個地區已經成為冬奧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劉海峰進一步表示,張家口市委、市政府已經把2022年確定為奧運經濟的推進年,計劃實施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和影響力的會展論壇活動,努力把崇禮打造成國際冰雪旅游目的地和高端會議會展中心。目前,“三場一村”已經與相關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全年謀劃舉辦了30多場賽事和展演活動;太子城冰雪小鎮也與北京的相關機構簽訂了會議會展合作意向;年內還將舉辦“冰雪之弧”崇禮峰會等高端論壇。主要是通過大力發展賽事經濟、會展經濟、論壇經濟等新業態,努力把奧運效應轉化為經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