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處置問題一直困擾很多地方。近日,記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立崗鎮幸福村看到,這里大量秸稈經過氣化,輸送到家家戶戶,既可做飯、又能供熱,還可發電,實現了一氣多用。
在現場檢查工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廳廳長馮志強說:“這是一項惠民工程,既可以解決農村臟亂差的環境問題,又能給群眾帶來實惠,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農村有大量的秸稈資源,企業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幫村民做一些好事。”
這一“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項目由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廳牽頭,寧夏承天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承建,自治區環保廳、自治區財政廳、銀川市環保局、賀蘭縣政府4家單位聯合投資180萬元興建。工程在去年3月開工,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項目已基本建成,進入試供氣階段。
據寧夏承天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這一秸稈氣化項目是利用農作物秸稈、玉米芯、稻殼、木屑等生物質為原料,通過熱化反應,制取可燃氣體(一氧化碳、氫氣、甲烷)。然后,這些可燃氣體通過輸配管網,輸送到每個家庭。
整個系統由氣化組、貯氣柜、燃氣輸配系統,用戶炊事系統四部分組成,適用于農村和小城鎮。
通過這一系統,每公斤秸稈可產生兩立方米氣體,各項綜合費用僅0.165元/立方米。按用戶做飯收益計算(5000戶),每戶以5口人計算,用氣4立方米/日,燃氣成本0.182元/立方米,每月平均21.9元。
這一系統的每小時產氣量可達300~600立方米,燃氣熱值與煤相當,接近天然氣,焦油含量低于歐洲標準。氣站需要每2~3年清理一次,可使用20年以上。系統中的儲氣柜采用全自動監控,管網采用燃氣專用塑料管,入戶部分加裝控制閥,使系統安全性顯著提高。
在現場檢查工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廳廳長馮志強說:“這是一項惠民工程,既可以解決農村臟亂差的環境問題,又能給群眾帶來實惠,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農村有大量的秸稈資源,企業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幫村民做一些好事。”
這一“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項目由寧夏回族自治區環保廳牽頭,寧夏承天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承建,自治區環保廳、自治區財政廳、銀川市環保局、賀蘭縣政府4家單位聯合投資180萬元興建。工程在去年3月開工,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項目已基本建成,進入試供氣階段。
據寧夏承天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這一秸稈氣化項目是利用農作物秸稈、玉米芯、稻殼、木屑等生物質為原料,通過熱化反應,制取可燃氣體(一氧化碳、氫氣、甲烷)。然后,這些可燃氣體通過輸配管網,輸送到每個家庭。
整個系統由氣化組、貯氣柜、燃氣輸配系統,用戶炊事系統四部分組成,適用于農村和小城鎮。
通過這一系統,每公斤秸稈可產生兩立方米氣體,各項綜合費用僅0.165元/立方米。按用戶做飯收益計算(5000戶),每戶以5口人計算,用氣4立方米/日,燃氣成本0.182元/立方米,每月平均21.9元。
這一系統的每小時產氣量可達300~600立方米,燃氣熱值與煤相當,接近天然氣,焦油含量低于歐洲標準。氣站需要每2~3年清理一次,可使用20年以上。系統中的儲氣柜采用全自動監控,管網采用燃氣專用塑料管,入戶部分加裝控制閥,使系統安全性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