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6日 基于我們對于生命形成和生存的了解,天文學家提出太陽系“可居住區”的關鍵在于地表有液態水持續存在。隨著科學家發現越來越多的外部行星環繞主星運轉,每顆恒星都有自己特定的可居住區,科學家曾提出假設理論,外部行星在特定的可居住區環繞且存在液態水,外星生命或可存在。 圖1 當倘若外部行星擁有大氣層能夠圍困恒星發散的光熱,保證水處于液體,但位于可居住區之外呢?芝加哥大學的雷蒙德•皮埃安貝爾和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的埃里克•蓋達提出,包裹外部行星的氫氣大氣層可能有效的提升溫室效應,因此即使位于恒星可居住區外,也能有效的儲存主星的光熱。溫室效應對于我們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它能保證地表舒適宜人水處于液體狀態。當倘若地球位于土星軌道,諸如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溫室氣體將會“凍結”大氣,凍結地表水,地球將變成貧瘠的雪球。
圖2 氫氣是一種溫度低的其他,高壓下仍是良好的絕緣體,它能幫助溫室效應維持地表溫度在可居住的范圍內。研究學者通過計算得出,如果外部行星擁有的氫氣大氣層“只比地球的氮氧氣層厚幾倍,這樣的星球距離太陽的位置是地球的15倍遠,也能保持地球溫度適宜。”通常來說距離太陽-地球距離的15倍往往無法得到足夠的陽光,但蓋達和雷蒙德計算尺遙遠行星仍能獲得足夠能量進行光合作用供給植物生存。但這項假設也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如何形成這樣的氫氣大氣層。其二,有些陸地細菌會消耗氫氣和二氧化碳,所以如果星球上生存這類有相似代謝機制的細菌,它們將會消耗掉供它們生存的大氣,隨后行星進入冷卻階段,將細菌凍結成冰。當倘若有外星生命存在,可能其他原始生命形式會避免此厄運。當倘若外星生命如此不同,它們也許無需液態水生存,這樣關于可居住區的概念會陷入漩渦。(編譯/嚴炎劉星)